目前分類:05.讀書/上課心得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1年7月7日,研究宋史、宋代筆記的英國漢學家Hilde De Weerde到德國海德堡大學試教,路過漢學系時看到海報,就決定去旁聽。

先來看看她的個人資料:http://www.orinst.ox.ac.uk/staff/ea/chinese/hdeweerdt.html

海德堡大學的聘任方式跟台灣的大學有點像,教授要先跟學生開一場座談,就像是平常小班上課一樣,跟學生聊聊學術,不過當時我的英文實在很糟糕,所以當場被 Dr. Hilde De Weerde 要求自我介紹的時候,她沒聽我講完就放棄了。我現在還很納悶我是怎麼提起勇氣坐在裡面的。

跟學生座談完了之後,接著是一場專題演講,對象是東亞相關學系的師生,報告專業領域的知識,台下漢學系、日文系等等相關系所的老師都會到場聽講、打分數,學生聽完可以現場提問和演講人討論。這次的主題是Networks and Continuity in Chinese History,Hilde De Weerde教授利用宋代的筆記史料(如揮麈錄)、中國歷史地理資訊網(XML)以及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來推演、歸納出作者與其他文人的交際網絡與活動空間,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議題,而且兩岸似乎也很少有學者作類似的文學地理空間研究。雖然我還是大部分聽不懂,但是坐在裡面就覺得與有榮焉,我隔壁的馬堡大學漢學系退休系主任很熱心要解釋給我聽,但是德國人的英語我聽起來障礙更大。

專題演講完之後,很想問Hilde De Weerde教授關於資料庫應用的問題,正要往台前走去的時候,日文系主任擋住我,請我出場,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反問她為什麼,她很嚴正地說:「我們現在要馬上開院會議,學生請出場好嗎?」歐!這才知道我耍笨了!聽完演講就忘記這個是試教了!真是丟臉丟到德國去。

沒有問到問題,當時有點惋惜,但是三個月後的今天,整理文件資料的時候看到那天帶回來的一張講義,按圖索驥找到了資料庫網頁來研究一下,雖然我還是不知道Hilde De Weerde教授是如何應用這些資料庫然後畫出PPT上那些漂亮圖片的,但是最原始單純的查查資料庫我還會啦,能夠知道以前所不知道的資源,也算是有所收穫。

不知道Hilde De Weerde教授最後成功進駐海德堡大學了沒?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舒國治:「小說太像一種創作的工程,要有很多的機關。也有一種小說是淡淡寫來的,我到現在還是很有興趣,只是我希望用很快的方法就可以下筆,不太想去醞釀、構思。散文也有散文的樂趣,我現在還想要寫的這一類題材,散文可以符合。而且我是用很『散』的方法,未必太過強求於一種形式。」

〈舒國治──在主流縫隙中大口地呼吸〉,《書香兩岸》第0092號,2010年8月,頁11。
--

這是我在一本書店隨手撿來的贈送雜誌上看來的,我一向喜歡走走看看,到處走馬看花,把很多東西毫不咀嚼地裝在腦細胞裡,所以往往要用的時候都是片段,但有時候這些四分五裂的記憶片段會組合成一種具有特殊氣息的東西。

我很快瀏覽完這本簡體雜誌,抄下很喜歡的一段話,也許哪天真的用得上也說不定。就目前來說,至少我看到一種對散文的特別看法。一般人對散文的看法是,散文雖稱為散,在形式與內容上卻都不散,散文與韻文對稱,散具有極大的自由度,但是並不散亂散漫。

舒國治卻反其道而行,說他是用很散的方法寫作,實際去看舒國治的散文,特別是旅行文學作品,不只是形式上,段落與段落之間有時斷開得出乎意料,各段的文字成分也常常不甚平均,造成一種錯落之致;在內容上有時也稱不上一氣呵成,反倒有種走到哪、說到哪的感覺。閱讀他這些文章,就像跟著他在美國或京都散步。

我想起,蘇軾的作品也有反常合道的美,這一點他自己似乎有意識到。違反常理不見得能臻於妙境,能者,便是行家。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白先勇〈國葬〉中的文化議題

 

一、「國葬」的文化意義

 誰能舉辦國葬/國葬儀式/國葬對國家人民的意義

二、國民政府時期的軍政文化

 軍伍關係/蔣白關係/國共內戰/為何內戰/臺灣人如何看待國共內戰

三、外省文化

 今昔之感、無家之悲/外省族群的場域/說話、行為、價值觀的不同

四、李浩然與秦義方的特殊關係

 職務(同袍、從屬)關係/家人(父子、夫妻、同性)關係?

五、遺民思想

 白先勇的遺民思想/來臺人士希望回歸故土的心情

六、懷舊文化

 與《臺北人》其他篇章共有的,對舊時代舊生活的懷念/(可與其他項合併)

七、身分失落的新時代

 身分改變的釋然/接納新時代/(可與其他項合併)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研討會感想──2008青年文學會議(2008/11/29-30於國家圖書館)

第二次參與青年文學會,和2006年那次相比,心得大有不同。二年前,剛投入中文研究沒多久,一切都未上軌道,也不曉得該如何上軌道,想當然爾對於論文寫作流程與發表過程都不很清楚,一時興起就報了名,接著頂了個南部氣息的腦袋走進會場,讓每個發表人當作氣墊搥打,強制性的當頭棒喝。

當時會議和今日有個共同點,亦即北部學生為主體,會議的說話方式、交誼方式、研究取向、標題模式等,乃至穿著打扮、聽講態度、論戰精神,都是一個北北的樣兒。這或許是因為在國圖舉辦有關,也和北部學術風氣較為開放、流行、多元有關吧,但這些價值並非全然正確,也不是唯一一條研究之路。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論文來源:「中山中文所第一屆碩博論壇」會議論文
今日篇章:
1、張窈慈:〈論朱淑真節令詩的節令民俗〉
2、黃靜妃:〈悲劇的引信──論〈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孫富〉
3、李宛怡:〈論《京戲啟示錄》與《女兒紅》中戲靴與嫁衣的串聯及象徵功能〉
4、蘇淑貞:〈論李冶其人、其詩〉

1、張窈慈:〈論朱淑真節令詩的節令民俗〉
本文以朱淑真的節令詩作為主要題材,參酌宋代節令相關典籍,來探討朱淑真節令詩所反映的節令民俗特徵。節令在許多散文類作品中已有記錄,如本論文的參考書目中所列舉,何必以一家詩來探討?若能論及朱淑真個人對於創作節令詩的特別觀點,或者南宋時期文人創作的時代風格會更好。
★★☆☆☆

2、黃靜妃:〈悲劇的引信──論〈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孫富〉
本文探討杜十娘故事悲劇的成因,〈前言〉劇情說明時卻忘了描寫孫富,以致於讀者一開始就會被引導到,悲劇是李甲負心的後果,而與本文主旨分歧了。況且,內容大綱的分配也還不足以形成攻不可破的立論。「引信」為何,尚未可知。
★★☆☆☆

3、李宛怡:〈論《京戲啟示錄》與《女兒紅》中戲靴與嫁衣的串聯及象徵功能〉
這是一篇很難懂也很新潮的小論文,由於李國修先生的兩部戲劇都是帶有劇中劇的複雜內容,所以沒有進音樂廳看過戲,恐怕無法了解為什麼論文作者要如此辯論。所謂的新潮則是因為這樣的論題很少見,一般人也很難取得材料,推演方式也不太中文系。然而當有機會想要討論文化或者現代文本的時候,或許本文架構可以提供一點參考。
★★★★☆

4、蘇淑貞:〈論李冶其人、其詩〉
本論文討論了中唐時期著名女性作家李冶(季蘭)的身世背景與作品風格,一般人較少論及女冠文學,此篇可以作為參考篇目之一。然本文所考典籍較少史料中所謂的「一手資料」,如《唐才子傳》的大量引用,恐減低了史料的可信度,還需更多旁證。至於作詩格律的參考少了王力《漢語詩律學》,總有不足之感。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評意見
會議名稱:高師大第十五屆所友研討會
會議時間:2008/5/31 (Sat.)
討論篇章:陳**〈《青郊雜著》之反切研究──以東韻為例〉
討論人:曾** hannahegg@hotmail.com
 
很高興能回到母校來參與這場盛會,我覺得這一篇更應該讓王松木老師來評,因為老師也曾投注心力在相關的問題上,所以我在這裡只是提出讀完**這篇文章之後的一些心得。這篇論文取材得宜,《青郊雜著》的聲母設計可說是一種「有意識」的「聲介合母」,介音雖歸入聲母了,卻沒有完全從韻母中排除,所以我們預期該書中的反切現象可能與其他性質韻圖的反切特性不同,所以在等韻中是個能做且有趣的題目。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評論意見
題目:〈《善樂堂音韻清濁鑑》中的「附叶」探討〉╱陳**
評論人:曾**
 
一、關於成書年代(p2)
1. 作者自序、馬塏元序:康熙六十年歲次辛丑春和三月(1721/3/28-4/25之間)
2. 姚椿序(校定者):康熙五十七年歲次戊戌秋潤月(1718/9/24-10/23),該年農曆有潤八月。
成書至少不晚於康熙五十七年潤八月間,或者國曆1718/9/24-10/23之間,非康熙六十年。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綱的寫法

2007/12/3

# 基本上大綱有兩種寫法:

垂直式(推論式、論辯式):一ààà四……

平行式(並列式、說明式)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結論」範例

※討論篇章:

簡錦松:〈現地研究對詩篇詮釋的積極作用〉(《唐詩現地研究》第四章,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頁223-260。)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論之要項

1、占全文1/40

2、須在正文內提及。

3、用以說明執行之大概情形。

4、依據設定的執行方法,得到了何種結果?

5、分項條列,簡潔扼要。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怎麼寫?

※討論篇章:

1、張壽安:〈清儒禮學思想之實踐──以胡培翬、夏鑾兩家族為例的探討〉p79

2、張壽安:〈黃氏三對戴震思想之回應〉p253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漢語語法課後隨筆:漢語是講究「主題」的語言

2007/10/11

 

如果用英語句子的結構來看漢語(一般所謂中文),要雞蛋裡挑骨頭很容易,而且可以挑得還真不少。我們都知道一個完整的英語句子,必須有動詞,其他句子成份諸如主詞、受詞、形容詞什麼的,通通可以省略,就是動詞不行。漢語可以說「他很高。」英語卻不能有「*He very tall.」這樣的句子,所以時下常聽到的「他很msn。」這種構句,若變成英文「*He very man.」美國人聽了可能會嚴重質疑中國人的語文能力。只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加上了is變成「He is very man.」美國人也不會覺得有所改善,因為man是名詞,為什麼能夠當作形容詞來修飾He呢?當然這在漢語中是可以被接受的,國中生都知道,名詞當形容詞用,只是簡單的「轉品」罷了。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中秋節,在閱讀《時間線》中度過
這是我一年前曾借回家,但無暇看完第一章的小說
應該很多人對麥克.克萊頓有印象
就算沒有,也總該知道急診室的春天、侏儸紀公園等片
這些都是麥克.克萊頓的作品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熙皇帝為了要讓讀不懂中國古文獻的人也可以浸淫漢人文化,曾經下令將四書五經等思想類的書,以及《資治通鑑》等歷史書譯成白話,或者譯為滿文,漢人的思想傳統具有相當感染力,當時康熙如此,現在世界各國也是如此,中國風真是很奇妙的東西。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中的觀點很難讓人全然同意
所謂的討論樣本也只是少數學生的經驗而已
我相信如果要我和另一個不同校不同城市的人來講述台灣的歷史課經驗
一定就天差地別講都講不完了
考試制度不同,不能要求我們要和德國一樣
歷史背景有別,我們的制度真的都創造了無用的教育嗎?
我想並非如此,平心而論,受益的時候還是很多
好當然可以更好
但不必全然推翻
又不是俾斯麥轉世@@”何必那麼強勢?
文中德國人看美國人那一段還滿有趣。

--
歷史課

【聯合報╱龍應台】 2007.09.17 04:45 am


有一天,和一群來香港留學的德國大學生聊天,剛好是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問題正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民進黨政府試圖在教科書裡進行所謂「去中國化」,反對者則抗議紛紛。我問這些德國學生,「你們高中的歷史課是怎麼上的?」

每個人來自不同的省,而德國的教育權下放在各省自治,因此有些差異,但是在七嘴八舌的爭相發言裡,我發現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在他們的歷史教學方式裡,教科書不重要。一是,歷史教學是開放式的。

如果這一個課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那麼老師在上課前要求學生讀的會是很多第一手資料,譬如俾斯麥首相的演講原文,要學生從演講稿中探討當時普魯士的外交策略,從而分析普法戰爭的真正原因。除了瞭解德國觀點之外,學生必須知道法國觀點,老師可能用電腦圖片放映當時法文報紙上的時事諷刺漫畫、評論,或者畫家筆下的巴黎街頭圖像。在分析戰爭本身,老師可能出示一張他帶來的1870年普魯士的經濟發展指標圖,用來解釋當時的「新科技」──譬如鐵路的廣泛使用和新製大砲的威力──如何使普魯士在戰場上占了上風。法國本身貧富之不均、工人階級之不滿、社會壓抑已久的不安定,老師可能用當時法國的生產指數和土地分配的圖表來說明。

也就是說,在整個講課的過程裡,教科書非但不是唯一的教材,而且不是核心的教材,甚至可能根本沒用到。

第二個特徵是開放式的教學。教學的主軸不是讓學生去背誦任何已經寫進某本書裡的敘述或評價,而是要學生盡量從第一手資料裡看出端倪,形成自己的判斷。如果這一堂課的主題是納粹,學生可能必須去讀當時的報紙、希特勒的演講、工會的會議紀錄、專欄作家的評論、當時的紀錄片等等,然後在課堂裡辯論:納粹的興起,究竟是日耳曼的民族性所致,還是〈凡爾賽合約〉結下的惡果,還是經濟不景氣的必然?各種因素都被提出來討論,至於結論,學生透過資料的分析和課堂的論辯,自己要下。

滿頭捲髮的路卡士說,「我們那時就讀了托馬斯曼的弟弟,亨瑞琪曼的書,《臣服》,因為他認為德國人的民族性有慣性的服從性格。我們在課堂上就此辯論了很久。」

如果主題是1948年的歐洲革命,學生必須從經濟、社會和政治的不同層面分析革命的起因,然後又要試圖去評價這場革命的後果:這究竟是一個失敗的革命,如法國的Alesis de Tocqueville所說,「社會頓時撕裂成兩半:羨妒的無產階級和恐懼的有產階級」;或是一個成功的革命,因為二十年後,德國和義大利都統一了,而法國擴大了選舉權,俄羅斯廢除了農奴制。

事情的是與非,人物的忠與奸,往往沒有定論,學生必須自己從各種資料的閱讀裡學習爬梳出自己的看法。

「我們還常常要做報告,」剛剛來到香港的漢娜說,「一個人講四十五分鐘,等於教一堂課。」

「你記得講過什麼題目?」

「當然記得,」她說,「因為要做很多的準備。我講過英國的殖民主義。」

在這樣的歷史教學方式裡,教科書的地位,只不過是一個基本的參考資料而已。在眾多一手和二手的資料裡,包括演講、漫畫、照片、統計圖表、新聞報導和學者評論、人物日記、法庭紀錄等等,教科書只是一個指引,不具任何一鎚定音的權威。

開放式的歷史教學,著重在訓練學生運用材料的能力,尤其在培養學生面對紛雜的史實做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教科書充其量只是路邊一個小小指路牌,不是燙了金的聖經。

「那考試怎麼考呢?」

考試,他們解釋,也不會以教科書為本,而是開放式的題目,都是要你寫文章答覆的,譬如「試分析俾斯麥的外交政策」或者「試分析魏瑪共和國失敗的原因」;測驗的是一種融會貫通的見解,教科書根本沒有答案,也不可依賴。

如果教科書根本不被看作一鎚定音的權威,如果課堂中的歷史老師有獨立見解,又有旁徵博引的學問,如果我們的考試制度不強迫老師和學生把教科書當聖經,我們需要那麼擔心教科書的問題嗎?歷史教學的真正問題所在,恐怕不在教科書,而在教育的心態、制度和方法本身吧。

「可是美國的歷史教育比較跟著教科書走,」來自奧地利的約翰在美國讀過一年高中,他插進來,「而且他們的歷史課教得很細,不像我們在歐洲,著重在大事件、大歷史。」

克力斯說,「那沒辦法,他們只有兩百五十年歷史可以談,所以連什麼『三十年代流行時尚』都可以在歷史課裡討論一整節。」克力斯也去美國交換過一年。

話題轉到美國去了。克力斯接著,「我發現美國人跟歐洲人真的很不一樣,譬如說,有一次老師出題,要大家挑選二十世紀本國某一重要人物來做報告,結果,你知道嗎?有五個人,選的是蝙蝠俠!不可思議,是高三呢。」

大家轟一下笑開了。我忍住笑,說,「美國嘛,大眾文化特別重要。如果是你們德國班上做這個題目,大家可能選什麼樣的人物呢?」

克力斯回答,「阿登瑙爾、希特勒、布萊希特、托馬斯曼……或者舒馬克、貝克包爾什麼的,都可能。可絕對不會是米老鼠、蝙蝠俠或超人吧。」

【2007/09/17 聯合報】@ http://udn.com/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myoops.org/twocw/index.htm   

OOPS是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中文名稱叫做開放式課程計畫。簡單的說,這是在奇幻基金會(www.fantasy.org.tw)之下執行的一個計畫。希望能夠用開放原始碼的理想、精神、社群和技術來挑戰開放知識分享的這個新理念,讓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知識。   

你對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有興趣嗎?在一睹名校的授課內容嗎?這個網站可以滿足你的好奇心。三年前我發現了這個無償翻譯MIT課程為中文的計畫,當時還只是個起頭,百廢待興,由於我的英語能力不足,只能等著感興趣的科目被某個譯者認領,再等著它被翻譯出來,等著等者就忘了這回事。

三年後再點進去看,中文化完成的教材已經形成一幅極長的清單,而且計畫也擴展到好幾所大學,計有麻省理工、約翰霍普金斯、猶他州立大學、塔夫斯大學、帕迪霞教授的開放式金屬與合金資源庫、哈佛進修學院,還有日本的大阪、京都、慶應、東京工業、東京、早稻田等大學,法國的巴黎高科,也許有人好奇,這些參與翻譯的臺灣知識人,有沒有把本國學府也丟入計畫中?答案是有,不過目前只有交大,而且上傳的課程都是些銜接高中與大學的基礎課,例如普物(一),不信你可以點下面的連結,看看交大上些什麼: 

http://ocw.nctu.edu.tw/course/riki.php?id=physics_lecturenotes&CID=1   

跟MIT的部分比起來,雖然簡陋很多,但至少可以推測,交大的課程沒有轉譯的落差,因為根本不用翻嘛!   知識無國界,這些人正在落實,廢話多說無益,自己尋寶最有趣。 

http://www.myoops.org/twocw/index.htm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易經》不論在國人或是洋人眼中,都是很神祕的一本書,裡頭的許多數字推衍,為的不是數學更不是科學,而是一種哲學,而且是生活的哲學、人生的哲學。我讀了幾個寒暑的中文,要來說說《易經》到底是什麼,還是說不出來,對我來說它像是一片汪洋,要如何去描述才能盡善?不可能,所以也不打算去做。
  〈易經的世界史〉是我在2004年某一天在BBS逛到的文章,如果我相信黑格爾的辯證邏輯來自《易經》的啟發,如果我相信波爾的量子力學和他研讀《易經》的經驗有關,那麼我就會相信《易》乃至於中國傳統的學術,是可以籍由傳播的媒介和方法讓不懂得中國式思維的外國人都能有所認識,僅管他們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絕對不會一樣,那又何妨?有誰敢說他所看到的《易經》就是周公或孔子所理解的《易經》?反正都是不一樣的,對吧。
  我喜歡這篇文章的調調,就算全都是唬爛,也是很不賴的唬爛。
★2007/7/28
★原作者不詳。

--
標 題: 易經的世界史
發信站: BBS 水木清華站 (Tue Sep 14 12:30:06 2004)
轉信站: ptt!news.bylinux.net!maily.cic.tsinghua.edu.cn!SMTH

17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易經》通過傳教士傳入西方世界﹐逐漸形成世界易經熱潮。首先影響啟發了萊布尼茲發明電子計算機的思維。
  
  哲學家黑格爾在他的自傳中承認﹐他創造正反合的辯証邏輯定律得自《易經》的啟發。量子力學的創始人玻爾選擇太極圖作為他的爵位徽章。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用中國易學治理國家起了富國強兵的效應。為此﹐明確提出﹕“不知《易》者﹐不得入閣”的組閣原則﹐舉國上下掀起學易用易熱潮。南韓的國旗國徽是太極圖﹐美國著名的貝爾研究所所徽﹐第二十四屆奧運會會徽也采用太極圖…… 美、蘇、英、法、日、朝、新加坡、馬來西亞、聯邦德國都先後成立或舉過辦過《易經》研究會、《易經》學術討論會。日本、加拿大、南非等還建立了國家級的《易經》研究會。 八十年代美國易學考古學會﹐還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世出土一件印第安人彩砵上刻上有七個表意符號﹐與《易》之復卦相符﹐並以考古技術測定為七千年前之物。
  
  日本利用《易經》的預測、決策功能引入國家級大事議程。最成功的例証可以說﹐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達到了上至天皇、內閣總理、各省大臣﹐下至民間百姓、經濟財團、企業老板無不用《易》的程度。可以說《易經》引導日本走向富強之路﹐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見日本《高島易斷》) 英國的《易經》研究者克‧巴克特說:“僅僅在50年以前﹐西方社會知道《易經》的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但在最近幾十年裡﹐《易經》的知名度正在飛速提高﹐它以實用性和系統性得到了不同領域的專家承認。“西方人稱這部書為善於變化書(THE BOOK of changex)
  
  世界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期扶研究易經多年﹐發現它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者內卡斯‧玻爾在易經和現代物理學之間發現了它們之間存在的平行關系﹐為了表達他對中國易經的熱愛和敬仰﹐把太極圖印在自己的衣袖上。
  
  《易經》被認為是一部奇妙的未來學著作。美國社會學家驚呼﹕“東方文化正在改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與觀念﹐印度的瑜伽功改變的是西方人的體育和健身方式與觀念﹐而中國的易經改變的則是西方人的哲學觀、世界觀和思維方式“。
  
  今天的《易》學不但滲透進當今最尖端的科學研究領域﹐而且滲透到人們對世界的整體把握之中。 外國一些學者評論﹐不僅認為“中國的易經改變的是西方人的哲學觀、世界觀和思維方式“﹐英國的巴克特甚至認為﹕“人們發現傳統的西方關於現實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科學事實。而同時﹐我們的幾位科學巨匠認識到﹐古老的《易經》令人驚異地接近了真理﹐更令人驚奇的是所有地球生命的秘決同《易經》十分相似﹐64個卦象嚴格地對應著遺傳密碼中64個DNA密碼子。“
  
  中國的《易經》之所以引起國際上廣泛的注意﹐並不是偶然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上天文台趙定理同志談到《易經》與自然科學的關系時曾指出﹕“從物理學時空觀念的發展來看﹐牛頓的絕對時空是想象的非真實的慣性時空﹐無法解釋行星繞日運動的第一推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空﹐雖然後來推廣到廣義相對論﹐但屬於非慣性時空的范疇。 而易學時空雖然與廣義相對論同為非慣性時空﹐但由於它認時空是統一的﹐避免了牛頓的非真實﹐也避免了愛因斯垣時空因素割裂的矛盾。因此《易經》可以解釋行星繞日運動的第一推動力問題。“
  
  《易經》已經從東方傳統文化的“大道之源﹐眾經之首“而被西方自然科學界的有識之士所認識﹐正說明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文化傳統的東西方人﹐各自按下不同的方式認識改造客觀自然、客觀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逐漸地東西方人世在對待宇宙發展的規律看法上﹐終於匯合一起﹐走向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階段上﹐它很相似太極圖上的黑白陰陽魚﹐最終交匯在一點上。 這就是中國的《易經》與世界科技的接軌。
  
  中國的《易經》在近代之所在以逐漸走向世界﹐另一個原因主要是因為《易經》探索的是天、地、人三方面的發展規律。“易以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以現代語言就是《易經》以天地運行規律為準則﹐所以能將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無一遺漏地包涵在這規律裡﹐棗《易經》把人的自身因素與大自然的確發展規律事例在一起進行研究了。 人生的變化﹐最撲溯迷離﹐其中規律又是如何﹖這也許是地球上每一個人都關心的。社會上出現的許許多多有關人類的自身事件﹐促使人們去尋求它的規律﹕
  
  例如﹐在現代科技極度文明的美國﹐對於它自身社會上出現的奇特現象﹐就難以用已有的科學知識去解釋。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出現了“總統20年死亡周期“。美國每一個在未位數為“0“的年份當選或蟬繼任美國總統的人都死在任內。1840年當選的哈裡森在任內病死﹔1860年當選的林肯在任內遇刺身亡﹔1880年當選的加菲爾德遇刺身亡﹔1900年當選的麥金利總統再次在任內遇刺身亡﹔1920年當選的哈定在任內病死﹔1940年蟬聯任職總統羅斯福在任內病死﹔1960年當選的肯尼迪總統在任內遇刺身亡﹔1980年當選的裡根總統也在1981年3月20日遭人暗殺﹐險此喪命。 但他逃離死神的原因﹐據美國新聞報道﹐裡根夫人南希的回憶錄上談到﹕當南希知道這個“總統20年死亡周期“規律後﹐非常耽心﹐終日惶恐不安﹐最後請一?quot;佔星家“瓊‧奎格莉幫忙﹐而且這個佔星家在79年就準確地預言過裡根當選成功。就是由於瓊‧奎格莉的化解﹐裡根才能在被人暗殺中逃過鬼門關﹐但6個星期後﹐羅馬教皇在聖彼得廣場又一次遇刺中彈中傷﹐埃及總統薩達特則在開羅閱兵時遇刺正式身亡……
  
  對上述類似的許許多多撲朔迷離的人世奇觀,西方僅能求助於“星相學“。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對中國《易經》在推論人類變化規律上特別感興趣﹐據台灣教授南懷瑾在《易經雜論》一書介紹﹕“現在美國有一門星相學﹐亦是新興的學術﹐有七八個大學開了算命看相的課﹐正式研究全世界各國的看相算命方﹖。 可見美國近代也已轉入研究人體規律的學科了。
  
  從上述跡象表明﹕21世紀﹐中國的《易經》必將在世界各國內展開更高層次的科學研究。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查找論文相關資料,翻閱了《廣陽雜記》

 這真的是一本雜記,什麼都有,天文地理政經讀書生活瑣事等等

 瀏覽的時候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

 摘錄下來: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初版。



(卷一,頁七)

1、臺灣延平王鄭氏,起于明天啟四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福建提督施烺逼降之。

→按:原來這件事當時算是大新聞呀,連這本書都寫到了。



(卷一,頁九)

2、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二十八日巳時,地震京城,倒房一萬二千七百九十三間,壞房一萬八千二十八間,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按:這地震真夠厲害,不知和921比起來熟大熟小,康熙大老闆補貼人民多少錢呢?好想知道!



3、寧古塔多榛樹,止三尺許,而花大于車輪。夜開,人多不見,相傳見者多死云。

→按:這是說寧古塔的榛樹不高,但是花朵非常大,可是都在夜裡開花,一般人不易見到,但還是別見的好,因為見到開花的人,大半都會掛掉。這花也太恐怖了吧!



(卷一,頁十五)

4、明禁中端午,有龍舟驃騎之戲,驃騎者,一人騎而持幟前行,後騎繼之,各于馬上呈弄技巧,蓋以習騎乘云,實元制也,龍舟亦有習水師之意。

→按:原來明朝時的端午除了龍舟還有「驃騎」競賽,這是元人的傳統,後來為什麼又沒有了呢?滿清人不是也愛騎馬嗎?



(卷一,頁二十四)

5、磁石吸鐵,隔礙潛通,或問余曰:「磁石吸鐵,何物可以隔之?」猶子阿孺曰:「惟鐵可以隔耳。」其人去復來,曰:「試之果然。」余曰:「此何必試,自然之理也。」後見一書曰蒜可以避磁石之吸鐵,尚未之試。

→按:蒜可以隔磁力?道聽塗說!您還是別試了吧!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評論文本:魏至西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之一)──以「空間論述」為核心之探討

發表人:成功大學吳**



評閱意見:

 1.主持人、各位發表人、評論人,以及與會來賓們大家好,很榮幸有機會能坐在這裡,說說我對吳翊良同學這篇論文的看法。我必須先承認的是,在辭賦這個領域,我極少涉獵,因此此刻無疑是班門弄斧,與其說是評論,不如說是講講個人心得吧。


 
 2.第一點:本篇論文的題目為〈魏至西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之一)──以「空間論述」為核心探討〉,就題目來看,應該是以「空間論述」作為切入「山水書寫」的角度,既然取材是「賦」,理論工具是「空間論述」,作者是否應在論文起始處先交代「空間論述」之內容?有關空間的論點很多,或許在作者個人「山水書寫」的總論中會提到,本篇雖是「之一」,但不是一個「注4」就足以解決讀者的疑惑。又,在注4中,可知作者採用的是鄭毓瑜、李豐楙、劉苑如等人的說法,然自第18頁起,引用的空間經驗是王建元的「現象學」觀點。問題來了,鄭毓瑜等人所謂的空間與王建元所謂的空間是相同的嗎?若是雷同,應稍加說明才是;若不盡相同,文章前後分別用了不同說法來論證,是否有待商榷?交叉論證也許是較佳方式,亦即在文章後半,再度以鄭毓瑜等人的空間概念來總結會更為周全。


 
 3.前言部分,開段即引錢鍾書語,後於同段第七行寫到「明顯忽略了魏至西晉」,事實上作者已將錢氏之語用刪節號處理,讀者未詳全文,因此得出「明顯忽略了魏至西晉」之結論,予人斷章取義之感。類似情況不只一次,此處不再贅述。


 
 4.頁3前言之小結中提到:「藉由空間論述的幾個角度進行觀察」,然上文已明言是以「三個層面」進行討論,何以不延用「三個層面」或「三個角度」,要改說「幾個角度」呢?又,頁2之「三種類型」又稱「三個層面」,分類語是否應當加以統一,以免誤導讀者?


 
 5.漢賦本有「寫物言志」之傳統,班固《兩都賦.序》曾謂:「賦者,古詩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賦家亦有「重視完整時空觀念」,故有以「史事興感」、「空間透視」為安排材料之普遍性。即「言志」、「諷諭」、「時空交融」具有普遍性,何以要將「詠歎山水與仕宦經驗」歸類於「魏」;而「空間結構與歷史隱喻」歸類於「西晉」?這兩特性是在該斷代中截然可分,或者只是因作品不足所發生的巧合?(以上論點,酌參曹淑娟:《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


 
 6.頁6(一)之末段第三行:「即便蜀國並未有相應的山水篇章出現」,本句無誤,但應注明所據何來。同段落中,作者以三篇賦即得出魏吳兩國皆以山水書寫來誇炫政權,數量是否足夠?又魏之例篇皆為王侯之作,以其人地位之特殊,是否能代表賦家群體的共性?


 
 7.二、三節實際上並未深入討論「空間」,與前言所述以空間論述為主軸之前提有所落差。


 
 8.頁13(二)首段末句:「可以說,魏晉之際的山水書寫呈現近乎空白的狀態。」此現象非常值得探討,望作者有時間能加以釐析,以蔚讀者。


 
 9.頁18注45之引文與文本有點出入,據本人對照的結果如下:



當詩人登山遠眺,面對擴張延伸的浩瀚空間時,他在其詩作中所表現○出的,往往是(從)詠嘆大自然的「雄偉」美感之餘,企望自這磅礡的宇宙與本身生存的關係中獲取最深、最完整的○理(應為「了」)解。………………這種將重心從空間轉移到時間,在詩作中大致有兩種現象:其一是具體時間意象的(直接)呈現,其二是時間意象退隱為詩中一種內在的時間性。

另外注45中,本段引文之頁碼當為頁137-138。


 
 10.形式上,有少許疏忽之處,我想不必以小問題來浪費時間,在此僅提出我比較在意的一點,那就是「刪節號」的用法,由於本人是師範體系出身,對於標點符號特別敏感,因此看到文中出現三點、六點(p7,10,13)、九點(p16,17)、十二點(p1,6,8,15)乃至十八點(p18)的刪節號,感覺非常刺眼。標準刪節號應當是六個點,佔去兩個全形字的空間。此外,引文前後一般不使用刪節號,引文本來就是摘錄了,但文中出現多處引文前後出現刪節號的地方(p8,17),若能稍加修正,版面會更舒服。


 
 11.最後建議本文能夠在前言部分即羅列所圈範之篇章,不然難以說明取了曹植〈登臺賦〉卻不引曹操、曹丕之登臺;亦方便於隔離其他在賦名上與引述篇章雷同而內容不相干之賦作。



盼以上拙見能對本論文有所助益。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心得以後再寫

忘了請不要提醒我



--

1、要以一項專業技能終老,幾乎是不可能。

2、莫爾定律(摩爾定律)

3、知識的外包

4、中國是個威脅、中國是個顧客、中國是個機會

5、製造、設計、行銷、物流

6、每個人都可將自己的知識經由開放、外包、內包、建立供應鍊鏈而交換,讓知識和經驗的流通更佳快速。(ex BLOG)

7、如果不努力學習,那麼競爭力的落後,就是自己造成的。

8、外包是向外取資源。

9、Knowledge is power; power is power.

10、世界越來越平,表示你的競爭者不再只是你的鄰居,而可能是千里外另一個國家的另一個人。



2006/07/13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