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評論意見
題目:〈《善樂堂音韻清濁鑑》中的「附叶」探討〉╱陳**
評論人:曾**
 
一、關於成書年代(p2)
1. 作者自序、馬塏元序:康熙六十年歲次辛丑春和三月(1721/3/28-4/25之間)
2. 姚椿序(校定者):康熙五十七年歲次戊戌秋潤月(1718/9/24-10/23),該年農曆有潤八月。
成書至少不晚於康熙五十七年潤八月間,或者國曆1718/9/24-10/23之間,非康熙六十年。
 
二、「本庚青韻字,今依中原韻附入」解讀(p2)
1. 本文作者謂:「附叶將應讀為庚青韻字,而誤讀為東鍾韻的字列出,其用意在於矯正讀音,這意味著「附叶」所收之字具有庚青韻與東鍾韻兩種讀音,就語音演變規則來看,的確有部分梗攝字轉入通攝,何以庚青韻字會產生東鍾韻的讀音?」此部分語焉不詳。
2. 問題是:到底《音韻清濁鑑》的反切根據誰的?其中含有廣、集、會、玉、正(大多數),至少可知為讀書音系統。
3. 經與《同文鐸》比對後,知其乃以該書為基礎。
4. 東鍾與庚青重複之字可分為兩種情形,一為庚青另收入東鍾,一為庚青另收入附叶,第一種才能說是一音兩讀,第二種需要商榷。
讀書音系統為庚青韻字。《中原音韻》或「時人」讀為東鍾韻。矯正讀書音。兩種應該是讀書音與實際音、或者南北因的差異,不一定真的讀做兩種。
 
三、關於韻書與韻圖(p2-4)
1. 作者自序:「後遇釋氏得等韻學,相與究源奧辨。……北窗臥起,偶檢案頭有周德清中原雅韻一編。」
2. 韻圖得自某個和尚,收字又只有七字不同(若含部首差異則約有十一字),格式上主要為喉音排序有別,該韻圖幾乎可說是《切韻指南》的另一個版本,作者並沒有加以修改,只能說《音韻清濁鑑》一書附有《切韻指南》。(光韻鏡版本就幾達六十種,《切韻指南》多一個版本也是平凡至極)
3. 雖然韻書部分參考了《中原音韻》,但中原音韻絕無反切與釋義,定另有所本。
韻圖單純就是《切韻指南》,韻書則不單純是《中原音韻》,底本是《同文鐸》,而《同文鐸》音系植基於《洪武正韻》。
 
四、系統觀念(p5)
1. 所有的擬音系統都要說明是誰的擬音,因為不同的系統能解釋的音韻現象不一致。p5的《中原音韻》有問題,因為 tS 組應當已變為 ts 才對,還有日母字應該已分出ㄦ化韻,所以擬音有問題。
2. 為何聲系列了擬音,p6韻系卻不列呢?
3. p7之後皆採用董同龢擬音來解釋語音演變,董同龢並沒有擬《中原音韻》,所以這樣會有問題。
4. 如果要討論語音演變,不可以直接用廣韻音系解釋《音韻清濁鑑》,廣韻音系揉合了洛陽音與另一音系,而我們無法確定《音韻清濁鑑》揉合的是與之相同的音系,一定要有居中的比較材料,那就是《中原音韻》、與《同文鐸》(或者《洪武正韻》)see p9
討論音韻,聲系與韻系必須一致
 
五、方言的使用
1. p12作者云:「就方音來看,北京、濟南、太原韻母讀為[uŋ],西安韻母讀為[uoŋ],武漢、揚州、蘇州、溫州、潮州讀為[oŋ]韻。「宏」有庚青與東鍾兩韻的讀音,其原因與「兄」同。」方音不是只挑符合自己說法的來用,如果是這樣的話,「宏」字如果在韻書中歸入了/fEn/,也可以解釋為由於合於梅縣客家話,所以一音兩讀嗎?這是不對的。
2. 使用方言,事先要整體觀察其分佈,或根據韻書的特點,決定一個基礎音系,例如《中原音韻》是元大都話,而《洪武正韻》是混合讀書音、南京話、蘇州話等,藉此來檢驗並決定《清濁鑑》可能的基礎方言為何,不是什麼方言都拿來套。
 
六、音理說明的必要性
1. 如果是前人已經解釋過的老生常談,就不需要再重新解釋,p8-14其實在研究中古音到近代音的論文中經常可以見到。
2. 本文的音理解釋其實幾句話就可以說明:「《音韻清濁鑑》的東鍾附叶,反映的是《中原音韻》、《韻略易通》、《韻略匯通》一系的東鍾、庚青重出現象,可以解釋為它們反映了庚青到東鍾的語音演變,而演變的理由正是王力、董同龢等前輩學者所說的合口字,以及開口唇音字中的/u/對庚青韻主要元音/«/造成的異化現象。
 
七、結論須修正
 
錯字改正:
1. p2引文:「忠敬也無私也。」
2. p5引文:「中原雅韻」
3. p2正文最末一行:「庚青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nnahegg 的頭像
    hannahegg

    hannah+egg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