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評論文本:魏至西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之一)──以「空間論述」為核心之探討

發表人:成功大學吳**



評閱意見:

 1.主持人、各位發表人、評論人,以及與會來賓們大家好,很榮幸有機會能坐在這裡,說說我對吳翊良同學這篇論文的看法。我必須先承認的是,在辭賦這個領域,我極少涉獵,因此此刻無疑是班門弄斧,與其說是評論,不如說是講講個人心得吧。


 
 2.第一點:本篇論文的題目為〈魏至西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之一)──以「空間論述」為核心探討〉,就題目來看,應該是以「空間論述」作為切入「山水書寫」的角度,既然取材是「賦」,理論工具是「空間論述」,作者是否應在論文起始處先交代「空間論述」之內容?有關空間的論點很多,或許在作者個人「山水書寫」的總論中會提到,本篇雖是「之一」,但不是一個「注4」就足以解決讀者的疑惑。又,在注4中,可知作者採用的是鄭毓瑜、李豐楙、劉苑如等人的說法,然自第18頁起,引用的空間經驗是王建元的「現象學」觀點。問題來了,鄭毓瑜等人所謂的空間與王建元所謂的空間是相同的嗎?若是雷同,應稍加說明才是;若不盡相同,文章前後分別用了不同說法來論證,是否有待商榷?交叉論證也許是較佳方式,亦即在文章後半,再度以鄭毓瑜等人的空間概念來總結會更為周全。


 
 3.前言部分,開段即引錢鍾書語,後於同段第七行寫到「明顯忽略了魏至西晉」,事實上作者已將錢氏之語用刪節號處理,讀者未詳全文,因此得出「明顯忽略了魏至西晉」之結論,予人斷章取義之感。類似情況不只一次,此處不再贅述。


 
 4.頁3前言之小結中提到:「藉由空間論述的幾個角度進行觀察」,然上文已明言是以「三個層面」進行討論,何以不延用「三個層面」或「三個角度」,要改說「幾個角度」呢?又,頁2之「三種類型」又稱「三個層面」,分類語是否應當加以統一,以免誤導讀者?


 
 5.漢賦本有「寫物言志」之傳統,班固《兩都賦.序》曾謂:「賦者,古詩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賦家亦有「重視完整時空觀念」,故有以「史事興感」、「空間透視」為安排材料之普遍性。即「言志」、「諷諭」、「時空交融」具有普遍性,何以要將「詠歎山水與仕宦經驗」歸類於「魏」;而「空間結構與歷史隱喻」歸類於「西晉」?這兩特性是在該斷代中截然可分,或者只是因作品不足所發生的巧合?(以上論點,酌參曹淑娟:《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


 
 6.頁6(一)之末段第三行:「即便蜀國並未有相應的山水篇章出現」,本句無誤,但應注明所據何來。同段落中,作者以三篇賦即得出魏吳兩國皆以山水書寫來誇炫政權,數量是否足夠?又魏之例篇皆為王侯之作,以其人地位之特殊,是否能代表賦家群體的共性?


 
 7.二、三節實際上並未深入討論「空間」,與前言所述以空間論述為主軸之前提有所落差。


 
 8.頁13(二)首段末句:「可以說,魏晉之際的山水書寫呈現近乎空白的狀態。」此現象非常值得探討,望作者有時間能加以釐析,以蔚讀者。


 
 9.頁18注45之引文與文本有點出入,據本人對照的結果如下:



當詩人登山遠眺,面對擴張延伸的浩瀚空間時,他在其詩作中所表現○出的,往往是(從)詠嘆大自然的「雄偉」美感之餘,企望自這磅礡的宇宙與本身生存的關係中獲取最深、最完整的○理(應為「了」)解。………………這種將重心從空間轉移到時間,在詩作中大致有兩種現象:其一是具體時間意象的(直接)呈現,其二是時間意象退隱為詩中一種內在的時間性。

另外注45中,本段引文之頁碼當為頁137-138。


 
 10.形式上,有少許疏忽之處,我想不必以小問題來浪費時間,在此僅提出我比較在意的一點,那就是「刪節號」的用法,由於本人是師範體系出身,對於標點符號特別敏感,因此看到文中出現三點、六點(p7,10,13)、九點(p16,17)、十二點(p1,6,8,15)乃至十八點(p18)的刪節號,感覺非常刺眼。標準刪節號應當是六個點,佔去兩個全形字的空間。此外,引文前後一般不使用刪節號,引文本來就是摘錄了,但文中出現多處引文前後出現刪節號的地方(p8,17),若能稍加修正,版面會更舒服。


 
 11.最後建議本文能夠在前言部分即羅列所圈範之篇章,不然難以說明取了曹植〈登臺賦〉卻不引曹操、曹丕之登臺;亦方便於隔離其他在賦名上與引述篇章雷同而內容不相干之賦作。



盼以上拙見能對本論文有所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nnahegg 的頭像
    hannahegg

    hannah+egg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