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結論」範例
※討論篇章:
簡錦松:〈現地研究對詩篇詮釋的積極作用〉(《唐詩現地研究》第四章,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頁223-260。)
※大綱:
一、前言 p225
二、〈柴門〉詩的古注與不可能的航程 p226
三、到現地去確認詩篇的方位 p239
四、真實的價值——從水稻辨識東屯 p245
五、結論 p259
※前言與結論
一、篇幅
(一)前言:1.5頁/36頁=1/24(大致符合)
(二)結論:0.75頁/36頁=1/48(大致符合)
二、前言的內容 p225-226
段落 | 大 要 | 寫法 |
1 | 現地研究不同於田野調查。 | 大範圍 ↓ ↓ 小範圍 |
2 | 狹義的現地研究。 | |
3 | 廣義的現地研究。 | |
4 | 簡介以現地研究方法所累積的研究成果。 | |
5 | 本文所採用的方法步驟。 | 怎麼做 |
6 | 其他說明。 | 其他 |
Q1: 關於論文中的相關說明,若須於正文之前表述之,是否如本篇之格式,置於前言之末即可?
Q2: 前言中並沒有說明正文的章節安排,是否加以說明會使前言更為清楚?
三、結論與正文的呼應 p259-260
段落 | 大 要 | 與正文的呼應 |
1 | 現地研究是取得精確詮釋素材的研究方法 | |
2 | 說明本文以現地研究方法詮釋詩篇的實例,分別以〈柴門〉、〈晚晴吳郎見過北舍〉、〈醉為馬墜群公攜酒來看〉三詩之新解,來修正前人之疏誤,並呼應正文三節。 | 第二節:北宋以來以梅溪河為杜甫的瀼水,使「瀼西」被誤指為奉節老城à本節證「瀼西草堂」應在東瀼水西岸。 |
第三節:以現地研究方法可正確找出詩人所描述的情況,正確解讀詩篇。 | ||
第四節:兩個堅持1. 符合作者原詩的敘述內容;2. 符合現地的自然實境。 | ||
3 | 期許 | |
Q3: 若是有單一詩篇作為證據或對象,是否也可以地形、水文、星辰、詩句等角度來進行現地討論?圍繞同一首詩來討論,是否會有循環論證而證據不足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