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騷旨格〉
唐.齊己撰
※六詩
一曰大雅──詩云:「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
二曰小雅──詩云:「天流皓月色,池散芰荷香。」
三曰正風──詩云:「都來消帝力,全不用兵防。」
四曰變風──詩云:「當道冷雲和不得,滿郊芳草即成空。」
五曰變大雅──詩云:「蟬離楚樹鳴猶少,葉到嵩山落更多。」
六曰變小雅──詩云:「寒禽黏古樹,積雪占蒼苔。」
※詩有六義
一曰風──詩云:「高齊日月方為道,動合乾坤始是心。」
二曰賦──詩云:「風和日煖方開眼,雨潤煙濃不舉頭。」
三曰比──詩云:「丹頂西施頰,霜毛四皓鬚。」
四曰興──詩云:「水諳彭澤闊,山憶武陵深。」
五曰雅──詩云:「捲簾當白晝,移榻對青山。」又云:「遠道擎空缽,深山踏落花。」
六曰頌──詩云:「君恩到銅柱,蠻款入交州。」
※詩有十體
一曰高古──詩云:「千般貴在無過達,一片心閒不奈高。」
二曰清奇──詩云:「未曾將一字,容易謁諸侯。」
三曰遠近──詩云:「已知前古事,更結後人看。」
四曰雙分──詩云:「船中江上景,晚泊早行時。」
五曰背非──詩云:「山河終決勝,楚、漢且橫行。」
六曰虛無──詩云:「山寺鐘樓月,江城鼓角風。」
七曰是非──詩云:「須知項籍劍,不及魯陽戈。」
八曰清潔──詩云:「大雪路亦宿,深山水也齋。」
九曰覆妝──詩云:「疊巘供秋望,無雲到夕陽。」
十曰闔門──詩云「卷簾黃葉落,鎖印子規啼。」
※詩有十勢
獅子反擲勢──詩云:「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
猛虎踞林勢──詩云:「窗前閒詠鴛鴦句,壁上時觀獬豸圖。」
丹鳳銜珠勢──詩云:「正思浮世事,又到古城邊。」
毒龍顧尾勢──詩云:「可能有事關心後,得似無人識面時。」
孤雁失群勢──(詩闕)
洪河側掌勢──詩云:「遊人微動水,高岸更生風。」
龍鳳交吟勢──詩云:「崑玉已成廊廟器,澗松猶是薛蘿身。」
猛虎投澗勢──詩云:「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龍潛巨浸勢──詩云:「養猿寒嶂疊,擎鶴密林疏。」
鯨吞巨海勢──詩云:「袖中藏日月,掌上握乾坤。」
※詩有二十式
一曰出入──詩云:「雨漲花爭出,雲空月半生。」
二曰高逸──詩云:「夜過秋竹寺,醉打老僧門。」
三曰出塵──詩云:「逍遙非俗趣,楊柳謾春風。」
四曰迴避──詩云:「鳥正啼隋柳,人須入楚山。」
五曰並行──詩云:「終夜冥心坐,諸峰叫月猿。」
六曰艱難──詩云:「覓句如探虎,逢知似得仙。」
七曰逢時──詩云:「高松飄雨雪,一室掩香燈。」
八曰度量──詩云:「應有冥心者,還尋此境來。」
九曰失時──詩云:「高秋初雨後,夜半亂山中。」
十曰靜興──詩云:「古屋無人到,殘陽滿地時。」
十一曰知時──詩云:「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十二曰暗會──詩云:「重城不鎖夢,每夜自歸山。」
十三曰直擬──詩云:「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
十四曰返本──詩云:「又因風雨夜,重到古松門。」
十五曰功勳──詩云:「馬曾金鏃中,身有寶刀痕。」
十六曰拋擲──詩云:「琴書留上國,風雨出秦關。」
十七曰背非──詩云:「山河終決勝,楚、漢且橫行。」
十八曰進退──詩云:「日午遊都市,天寒住華山。」
十九曰禮義──詩云:「送我杯中酒,與君身上衣。」
二十曰兀坐──詩云:「自從青草出,便不下階行。」
※詩有四十門
一曰皇道──詩云:「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
二曰始終──詩云:「養鶵成大鶴,種子做高松。」
三曰悲喜──詩云:「兩行燈下淚,一紙嶺南書。」
四曰隱顯──詩云:「道晦金雞伏,時來木馬鳴。」
五曰惆悵──詩云:「此別又千里,少年能幾時。」
六曰道情──詩云:「誰來看山寺,自是掃松門。」
七曰得意──詩云:「此生還自喜,餘事不相侵。」
八曰背時──詩云:「白髮無心鑷,青山得意多。」
九曰正風──詩云:「一春能幾日,無雨亦多風。」
十曰返顧──詩云:「遠憶諸峰頂,曾棲此性靈。」
十一曰亂道──詩云:「苦雨漲秋濤,狂風翻野燒。」
十二曰抱直──詩云:「須知三尺劍,只為不平人。」
十三曰世情──詩云:「要路爭先進,閒門肯暫過。」
十四曰康救──詩云:「傍人皆默語,當路好隄防。」
十五曰貞孝──詩云:「無家空託墓,主祭不從人。」
十六曰薄情──詩云:「君恩秋後薄,日夕向人疏。」
十七曰忠正──詩云:「敢將心為主,豈懼語從人。」
十八曰相成──詩云:「怪得登科晚,須逢聖主知。」
十九曰嗟歎──詩云:「淚流襟上血,髮變鏡中絲。」
二十曰俟時──詩云:「明主未巡狩,白頭猶釣魚。」
二十一曰清苦──詩云:「在處人投卷,移居雨著衣。」
二十二曰騷愁──詩云:「已難消永夜,況復聽秋霖。」
二十三曰睠戀──詩云:「欲起遊方興,重來遶塔行。」
二十四曰想像──詩云:「溪霞流火色,松月照罏光。」
二十五曰志氣──詩云:「未拋先達路,難作便歸人。」
二十六曰雙擬──詩云:「瞑目瞑心坐,花開花落時。」
二十七曰向時──詩云:「黑壤生紅朮,黃猿領白兒。」
二十八曰傷心──詩云:「六國空流血,孤祠掩落花。」
二十九曰監戒──詩云:「因思〈後庭曲〉,懶上景陽樓。」
三十曰神仙──詩云:「一為嵩岳客,幾喪洛陽人。」
三十一曰破除──詩云:「大都時到此,不是世無情。」
三十二曰蹇塞──詩云:「氣蒸垂柳重,寒勒牡丹遲。」
三十三曰鬼怪──詩云:「山魅隔窗舞,鵬鳥入簾飛。」
三十四曰紕繆──詩云:「日落月未上,鳥棲人獨行。」
三十五曰世變──詩云:「如何人少重,都為帶寒開。」
三十六曰風雅──詩云:「日落無行客,天寒有去鴻。」
三十七曰嗟嘆──詩云:「拭淚沾襟血,梳頭滿面絲。」
三十八曰是非──詩云:「須知項籍劍,不及魯陽戈。」
三十九曰禮義──詩云:「送我杯中酒,與君身上衣。」
四十曰清潔──詩云:「大雪路亦宿,深山水也齋。」
※詩有六斷
一曰合題──詩云:「可憐半夜嬋娟月,正對五侯殘酒卮。」
二曰背題──詩云:「尋常風雨夜,應有鬼神看。」
三曰即事──詩云:「翻嫌易水上,細碎動離魂。」
四曰因起──詩云:「閒尋古廊畫,記得列仙名。」
五曰不盡意──詩云:「此心只在相逢說,時復登樓看遠山。」
六曰取時──詩云:「西風起邊燕,一一向瀟、湘。」
※詩有三格
一曰上格用意──詩云:「那堪懷遠道,猶自上高樓。」又云:「九江有浪船難濟,三峽無猿客自愁。」
二曰中格用氣──詩云:「直饒人買去,還向柳邊栽。」又云:「四海魚龍精魄冷,三山鸞鳳骨毛寒。」
三曰下格用事──詩云:「片石猶臨水,無人把釣竿。」又云:「一輪湘渚月,萬古獨醒人。」
莆田蔡氏著《吟窗雜詠》,載諸家詩格詩評類三十餘種,大略真贗相半,又脫落不堪讀。丙寅春,從雲間了予內父遺書中簡得齊己《白蓮集》十卷,末載《風騷旨格》一卷,與蔡本迥異,急梓之,以正諸本之誤云。湖南毛晉識。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許德寶等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6。
1.語言研究可以以符號為對象,也可以以語法為對象。P3
2.結構語言學(structural linquistics):索緒爾(Saussure),美國Bloomfield。
生成語言學(generative linquistics):美國.喬姆斯基(Chomsky)
結構是唯物主義的、經驗的/生成是唯心主義的、理念的
3.Chomsky(1986) 把語言分成兩類:
(1)外部語言(external language)=structural linquistics
(2)內部語言(internal language):「直覺」才能觀察到的。
4.語言的共同規律:共同語法生物特性天生的generative linquistics的理論假設。
5.共同語法在英語、法語、漢語、德語……等語法之上。
6.語音假象,實是音系之真相。E.g. 「老馬識途」與「勞馬識途」有相同語音表達形式,卻不致於使人誤判。
7.配音律(phonotactics):語音制約的一種。
8.「表達」和「規則」在音系結構中占主導地位。
9.最小對比詞是尋找音位的最有效手段。P17
10.早期結構語言學家認為,音系表達式是由音位組成的,而語音表達式則由音素組成。
11.音素是音位在特定語境裡的具體表現。
12.同位音(pllophone)即「音位變體」。
(to be continued)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開揚:〈從術語學論「韻」和「韻部」的定義〉,《語言文字學》,2004第10期,頁35-42。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學」和「術語學」,甚至也沒有「形式邏輯學」,因而術語混亂是普遍缺陷。例如文字學把「造字法」和「用字法」混為六書。比較起來,傳統的漢語音韻學術語就更為混沌,這是音韻學成為「絕學」之一因。現在,雖然許多基本術語都得以正名,但是「韻」和「韻部」的內涵仍有「同名異實」現象。
王開揚於文中羅列沈祥源、揚子儀《實用漢語音韻學》、李新魁《漢語音韻學》、王力《漢語語音史》……之說法,並加以解析,論述在這些學者的解釋中,有不少支唔其辭、語焉不詳,其實簡單可解的概念。術語詮釋的失當,造成著者與讀者溝通上的鴻溝。
對於造成「韻」和「韻部」混亂的原因,從歷史分析可看出:
一、從一開始就是以「部」作為單位、作為概念的。
二、平上去入四個聲調,是六朝時沈約、周顒等人發現的,隋唐編韻書時已有這「科研成果」可供利用,而上古音則沒有這項資源。
在許多資料整合之下,王開揚為以下術語下了注解。
一、韻類:韻頭+韻腹+韻尾+聲調,韻類是「韻」系列中最小的單位。
二、韻:韻腹+韻尾+聲調。
三、韻部:韻腹+韻尾。
四、韻基:王氏認為無須建立此單位,因為(一)我們應盡可能用現成的術語解決問題,能不創造新術語就不創造。(二)耿振生沒有考慮到利用韻尾性質的「區別性特徵」原則。(三)現代漢語的某些方言,入聲調分別分化為二到四個,這和舒聲韻部配上平上去轉化為「韻」的道理是一致的。(四)「韻基」是備取性質的,在「韻類」、「韻」、「韻部」、「韻組」、「韻攝」的單位序列中不能佔有一個位置。
五、韻組:韻腹相同+韻尾同部位。
六、韻系:王氏認為應以「韻組」來代替「韻系」之說法。
七、韻攝:韻腹相近+韻尾相同。
王開揚在論考「韻」與「韻部」的術語定義變遷時,順便為讀者清楚界定了韻的相關術語,給予聲韻學入門者極大的方便。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于忻:〈常見韻書切語檢索系統之設計與實作〉,《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2004,頁85-98。
傳統中國文學中有許多需要檢索、比對的工作,由於古籍浩如煙海,篇章汗牛充棟,傳統做法均以人工進行,不僅費時,亦復容易出錯。運用電腦的快速準確的優點,進行檢索,為目前從事人文科學研究之重要課題。本文以常見之韻書為素材,以資進行韻部、反切之憸索,在選書之時,以《集韻》、《廣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為主。作者並於文中說明所據版本。
目前之電腦檢索系統,粗分兩種檢索方式,一為依字檢索,一為依編目檢索。依字檢索指的是,在檢索欄位中,鍵入所需要尋找之關鍵字,即可找到相關的資料,是目前運用最廣,也最多人所採用的方式。如「瀚典全文撿索系統」。此方式可依使用者不同的需求而作調整,其優點是快速精確,檔案小,流通方便;缺點是僅得文字,無法看見古書原貌,因此目錄學、校讎學中對於刻書之講究無法窺見。
依編目檢索,基本上與目錄學、校讎學的方式相近,只是從古本的翻閱轉為電腦螢幕上的閱讀。保存古籍的方式是以掃瞄器掃描古本,或以數位相機攝影古本,將古籍資料以此傳入電腦,再設立電子目錄,以供查閱,如國圖之「古籍整理研究室」即是此例。優點是資料完整,可看古本全貌,缺點是費時甚久,上手不易,且檔案大,不易流通。
而作者建構之「常見韻書切語檢索系統」,是以類似辭典之檢索方式以利查詢。此系統優點為,可同時檢索四本韻書,並列表比對,速度快。其侷限則在於僅能提供文字資料,無法呈現版本狀況。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登正宏:〈2001~2002年日本的「中國音韻學研究」述評〉,《文與哲》,第4期,2004.6。
本文評述2001年到2002年間日本所出版有關中國音韻學之著作,評述對象為西本和外籍學者的專著及學術論文。先分為「專著」和「論文」兩個部分,「論文」再分為(1)研究動向及論著目錄、(2)版本研究、(3)上古音研究、(4)中古音研究、(5)近代音研究及(6)現代音研究來進行評論。所錄著作如下:
專著:
遠藤光曉《中國音韻學論集》、高田時雄編《明清時代之音韻學》、坂井健一編《宋本廣韻全譯第四分冊(蟹攝)》、丁鋒《《同文備考》音系》、佐籐昭《中國語語音史》、及《慶谷壽信教授記念中國語學論集》等。
論文:
(1)研究動向及論著目錄
張滑毅〈一九七八~二○○一年上半年近代漢語語音研究論著目錄〉
古屋昭弘〈近二○年來中國語音韻史海外研究動向〉
徐時儀〈重紐三、四等的區別管窺〉
平田真一郎〈有關中古四聲之資料及研究論文〉
(2)版本研究
住吉朋彥〈《韻府群玉》版本考〉(一)(二)
高橋由利子〈論日本刻本《說文解字五音韻府》所依據之版本〉
花登正宏〈論《古今韻會舉要小補》之出版〉
福木滋久〈論《阮本十三經注疏》中之爾雅音〉
水谷誠〈論《集韻》中《經典釋文》之兩層利用方法〉
水谷誠〈《大宋重修廣韻》及《大廣益會太篇》〉
(3)上古音研究
富平美波〈關於《項氏家說》中之項安世古韻研究〉
臼田真佐子〈論江阮《說文解字音均表》和諧聲符〉
臼田真佐子〈論江阮《說文解字音均表》第四部最後部分的諧聲符〉
鍾敬華〈論章太炎「上古韻部平上及去入截然兩分」說及「上古聲紐二十一類」說〉
立石廣男〈論郭璞之音注Ⅲ〉
向嶋成美〈鮑照詩文用韻考〉
(4)中古音研究
渡邊小百合〈論金澤文庫本白氏文集中寫入之反切注〉
遠藤光曉〈敦煌《毛詩音》S.10V寫卷考辨〉
望月真澄〈《龍龕手鏡》之音韻背景〉
工藤早惠〈《說文解字篆韻譜》補〉
(5)近代音研究及
尾崎雄二郎〈「雅音交字屬半齒」之讀法及三種門法〉
緒方哲也〈《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及《洪武正韻》之小韻分割關係研究〉
玄幸子〈論《洪武正韻譯訓》二等開口牙喉音所見顎化現象〉
丁鋒〈《六書精蘊》字音反映的明代吳語音韻〉
高田時雄〈《西儒耳目資》以前〉
更科慎一〈《回回館譯語》音譯漢字之聲調體系〉
木津佑子〈由《新刻官話彙解釋義音註》至《新刻官話彙解便覽》〉
金文京〈張象津《等韻簡明指掌圖》譯注〉
平田昌司〈受制度化之清代官話〉
岡島昭浩〈江戶期韻學中《音韻中月燈》之位置〉
(6)現代音研究
劉勳寧〈「樸」字的音〉
岩田禮〈中國語之聲調與accent〉
張燕.柳田益造〈中國語連續音聲中之聲調pattern變形現象與其規則性〉
戚曉杰〈關於輕聲音節「兒」〉
楊立明〈中國語「文重音」之語音特徵〉
其他:
李敦柱著.藤井茂利譯〈漢字音韻學之理解〉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馮蒸:〈高本漢、董同龢、王力、李方桂擬測漢語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統方法管窺:元音類型說──歷史語言學札記之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4第5期=160,頁73-82。
音韻學界通常認為高本漢以來,對漢語古音的構擬方法是把產生於印歐語的歷史比較法成功運用到漢語歷史音韻研究。但是本文在確認了運用歷史比較法構擬古音的標準模式之後,指出高本漢等幾位先生對漢語古音元音系統的擬測,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比較法,可以叫做投影法,或類型構擬法。本文繼而探討幾位學者擬測古漢語元音系統方法的步驟與結論。
從方法論的角度,考察高本漢及其後繼者是如何把產生於印歐語的歷史比較法運用到古漢語的元音構擬中,目前仍付之闕如。總而言之目前的出版品中,對高本漢以來諸位音韻學家構擬中古元音的成功方法,缺乏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所以這些論述,都不能解決漢語歷史音韻構擬的實際。歷史比較法的標準模式為何?李方桂先生在晚年曾對歷史比較法做了最為簡潔、明確的敘述。
下面,馮蒸依序討論了「高本漢對中古《切韻》音系元音系統的構擬方法:主元音4型說附論跨型元音」、「董同龢對上古元音系統的擬側:主元音6型說」、「王力對上古元音系統的擬測:主元音6型說」,及「李方桂對上古元音系統的擬測:主元音4型說」,內容可謂詳盡。
最後,論及「元音類型與等位的關係」,不管是中古音還是上古音之擬測,都要考慮到元音類型的問題。而元音類型的確定基本上是根據後代讀音的投影,即考察某類韻攝或韻部在後代多數方言讀音的反映,以確定其所屬的元音類型,這是確定元音類型的主要途徑。但這些元音類型與中古的等位之間有何關係?也是構擬元音類型時,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確定各型元音,因為各種元音類型性質不同,一定要受到等位的限制,探索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很具意義,且是確定元音類型的第二個途徑。
馮蒸認為,高本漢構擬漢語中古元音系統之方,並非歷史比較法,這一點在引李方桂先生對高氏之評論時,亦可佐證。簡言之,高氏不過是在漢語古音本身材料所揭示的音類框架上,把音類名稱換上國際音標而已,故而與歷史比較法的標準模式不符。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