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聲調
羅 尚
七言古詩的聲調,自古即有脈絡可循,一直沒有改變。以押韻來分,可以分為三類:
一、平韻一韻到底
二、仄韻一韻到底
三、平仄換韻
平韻一韻到底的七古,其聲調為「上句二平五仄,下句三平到底」。上句二平五仄之中,尤以五仄最為重要,所以,上句的末三字若非「仄仄仄」,即為「仄平仄」。下句三平到底,第五字用平聲,末三字若非「平平平」,即為「平仄平」。如此一來,即與近體詩格律有所區別,也就是所謂的不入律句。
至於仄韻一韻到底的七古,剛好顛倒過來,也就是上句二仄五平,下句三仄(末三字若非「仄仄仄」,即為「仄平仄」),其理與平韻一韻到底的七古相同。
平仄換韻的七古,先天型構已有別於近體,押平韻句可依平韻之聲調,押仄韻句可依仄韻之聲調,此外,偶然插入律句也屬無妨。七言古詩平仄換韻,可參考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詩。
大變可七平或七仄。
五言古詩的聲調由七言古詩來,基本上是七古聲調去掉前兩字,亦即押平韻一韻到底者,上句第三字必用仄聲,而下句則第二字仄聲第三字平聲。押仄韻一韻到底者反是。
五古就型式而言,尚可分為三類:
一、唐古:即是以前述古詩聲調創作的古體詩,如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與〈月下獨酌〉、杜甫〈贈衛八處士〉可為範例。
二、選體:即模仿《昭明文選》五古的格調,無一定型式,只能依其用詞、意態、情趣判定。
三、樂府:即模仿漢魏六朝的樂府詩,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辭〉、〈陌上桑〉。
事實上,上述三者並無重大區別。
長短句形式的古詩乃另一別格,只有在創作經驗中自求摸索。
古詩創作極為自由,然而為了質感厚實,宜用板重、沉厚之辭,若能參考漢賦的文字運用更佳。唐人古詩之中,宜學老杜、韓退之、李義山。尤其可從退之〈山石〉、〈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石鼓歌〉、〈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細加揣摩。太白天生仙筆,可讀而不可學。學杜韓未及,猶有詩味;學太白不成,則不倫不類。
古詩要寫得高妙,必須多讀書,除詩詞之外,諸子、史籍均須涉獵,腹中有書,筆下方能有詞有句。
兼論律詩:
律詩對仗,尤為七律精華所在,必須審慎下筆。律詩中間對仗的兩聯,講究一虛一實、一情一景、一大一小、一遠一近、一比一興。各種參差對比,則內容變化靈活,不虞板滯。同時,律詩重視結構,環環相接,如《文心雕龍》所謂「外文綺交,內義脈注」。起聯即可知以後,中間既承接開頭,更復引起下文,結聯收束一切,呼應前文。
五律大體如七律,唯因聲調之故,宜用仄起,亦即首句作「仄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平」。
唐律宜學子美、退之、義山,尤其李義山,其時律法已然大備,誠非初盛唐可比。
作詩無他法,讀書、讀書、再讀書!
維仁案:
一、二○○二年二月二日「乾坤詩獎」頒獎典禮後,羅尚先生講解,張允中、楊維仁、王凌蓮記錄整理。經羅先生過目後,囑貼於網上。
二、羅尚先生,字戎庵,四川宜賓人。早歲投筆請纓,轉戰西南一帶。渡臺後,始專一為詩,曾任職於考試院十餘年,曹官多暇,寢饋於四史、杜詩與李義山集,又從李漁叔先生學詩,盡得心法。近世作詩,或以藻彩為工,或以杈枒為媺,戎庵則筆勢竦峭,雅俗並包,極富時代精神。集中七古,才大思宏,筆力也健崛駿爽,最擅勝場,孫克寬先生譽為「天骨開張」。所著龍定室詩,曾獲六十年度中山文藝創作獎。
以上羅尚先生之介紹,摘自張夢機〈中國六十年來的傳統詩〉一文,收錄於張夢機著《思齋說詩》,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