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榮獲九十四年全國語文競賽教大學生組第二名)
敬業樂群
猶記數年前社區服務隊成果報告的會場上,眾人熱淚盈眶的情景。在那個只求付出、不盼利益的服務隊經驗中,我體會到團體的力量,並愛上與人合作的感覺。之所以能深深融入,我想,專注而負責任的態度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師長們用以策勵我們的「敬業樂群」四字,原來就體現在生活中,而非望之不可及的道德標準。
在上者,當然可以要求下位者敬其業、樂其群,但規範性的語言總是難入人心,能夠自發地認識此四言真諦,才能記之永恆,才算是達到教育的目的。敬業與樂群雖同等重要,卻有先後之分。從自發的觀點來看,先能敬己之業,而後樂其所群,如水流之勢,順下而不悖逆,同時亦符合儒家道理。古之謂:「修己持人」;《大學》也從修身談起,才有所謂齊家治國等群體之論;《中庸》一開始亦教人「慎獨」,由此看來,先有己而後有人,先能敬業,進而樂群。
能夠盡己,做好自己應盡之責,便是敬業。所謂「業」,當不僅止於事業、學業,所有待人處事的禮節、態度,都含括於「業」字之中,是我們必須以「敬」看待之事。自論語乃至學庸,聖人無不以慎獨二字勉人。「無見乎隱,無顯乎微,此之謂慎獨。」在任何時候,皆以恭敬、謙遜之心面對自己的責任,不因沒人看到而偷懶、放任,那麼便可從中得到樂趣、得到成就感。自然而然,這種令人愉稅的情緒就能慢慢擴散,成為樂群的動力,促進團隊和諧。
當老師的,若能專注於教學,配合時代潮流,進修備課皆以增進教學之效能為目的,又為人處事皆以學子之良範為準,能不以其職業為傲嗎?能不受學生、家長尊重嗎?能不以同事合作為榮嗎?這樣一位盡己、敬業的教育者,在任何一個群體之中都能產生影響力,都能樂於展現,如此,敬業樂群不會只是書面教條,而是舉手投足之間的自然流露。曾聞幾名教師論起協同教學,以負面評價其成效,就我看來,能在教材上知己知彼,不守舊因襲同一套教科書或者教學方式者,如何會害怕協同教學?這種教學法不就是教師團體合作的模式之一?若樂於處於學生之群、同事之群,這難道不是很好的舞臺嗎?
《禮記.學記》有言:「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這雖是「小學」,卻是「大學」之途所必經。教育的場合中,教育孩子從小學著敬業樂群,就是教育他們如何修身待人,可是我們往往過於重視書本上的吸收,忘卻為人的道理。過度強調物質上的成就,抑制了學習者身心的正常發展,導致許多大環境、大社會中價值觀的偏差。
前些日子,一位建中學生因課業成績不佳,覺得有忝於父母,上吊自殺,留下一封寫有稚嫩筆跡的遺書,這則新聞,曾讓我沉痛許久。那位學生認為自己已經盡了所有努力,但是只在課業上努力就是敬業了嗎?在人生長長的旅途上,還有多多少少的責任他沒有誠敬地去面對?他所受到的教育還沒教會他何謂敬業樂群,就先成了殞落的流星。思及此事,更感古之聖賢所言甚是,在做大學問之前,要學會敬業樂群,且要真正施行,終身不忘。
團體中,人人能敬業,必能成就大事。我們都是一小塊拼圖,缺少一塊,畫面便會殘缺,美感也就消失。俗諺有云:「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因此,敬業,並不是只敬一人之業,要能推己及人,影響別人,使人人都能敬業,推己及人的過程,自然也是樂群的表現。處在任何群體之中,能認同、能愛彼此,力量即可發揮。
敬業樂群,一家可因此而立,一國可因之而興,教育之大計亦以之為基石。盡心付出,敬己之業,進而愛眾成事,古之諄諄教誨,即使現代,也不應有所違背!
- Mar 15 Wed 2006 03:30
(散文)敬業樂群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