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中國詩學》,從一至五章「筆墨之中」的結構、形式,進入了「用心於筆墨之外」的部分後,總覺得少了什麼東西。而那個無以言喻的關鍵,似乎就是讀者得以到達作者內心深處的法門。當我跟隨黃永武先生去分析文本的時候,雖然沒有直接察覺到他的方式與一般批評不同,卻不斷令我想起自己沉迷於拆、裝電腦的過往經驗。



拆卸電腦與解構一首古詩的步驟是很像的,也是很容易的。要用既有的或額外取得的零件重新裝配成一台新電腦,也並不難。重點在於,這個新的電腦是否能完美運作,讓使用者能從中取得資料或者處理資料。對於一首詩而言,創作者的思緒如同隱藏在電腦硬碟中的資料,讀者能不能經由完美的解構/建構的過程,來取得其中的奧妙,觸及作者的真實情感,就形成另外一門學問。



又如同外科手術,一位拙劣的醫師也許輕易的就支解了病人,卻有可能根本找不出病因。身為學生,身為讀者,我就像是個組了電腦卻不懂開機的人,更像是那拿刀亂切的醫師。



雖然,文學的解構分析,是為了解釋前人的作品,是為了找到解讀的門路,可是那一個關鍵的奧妙點,到底是什麼呢?有沒有可能當我們對古詩的體會到達一種境界之後,有助於提升本身對於現代詩歌創作的程度?在這個問題之下,我想追問,為何對詩學如此通透的黃永武先生,詩詞創作的風評卻不及他的散文呢?



很多問題也許要等時間來解答,下面的西方觀點摘自余秋雨作品,我讀了之後備感寬慰:



「真正優秀的作品,不管你讀多少遍,你不知道它是怎麼寫成的。這是因為一切偉大的作品都有神秘之處,而這神秘之處是分離不出來的。它繼續存在著,永遠有生命力。你每重讀一遍,你看得到或者學得到新的東西。你不會首先感覺到你讀頭一遍時是如何上技巧的當的。」(摘自《藝術創造工程》頁165)



文學的難解有時正反映了它的美,真是耐人尋味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