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選題、定題

選題,通常是研究者傷腦筋的開始。大部分我們都處在腦筋一片空白的情況,難得有了靈感,或者外在刺激下靈機一動:「啊哩,這或許值得討論喔」卻往往只有零星片段,沒人一下子能細想論文全貌,掌握這些片段非常重要。一開始,我們很難確定題目怎樣最好,但這些想法可以並列為文章關鍵詞,只要撰寫內文的過程中,努力圍繞著這些關鍵詞,就能四平八穩寫完內容。有了以原始靈感為基礎的內容,為它按個題目,不但不難,且有新意。我就是結合了「矛盾」、「用典」、「人間詞話」、「境界」、「辛稼軒」等五個關鍵詞,設定題目。不可忽略的是,選題之前必須對文獻資料有點概念,沒有瀏覽過,不會知道在這領域中哪些已經是陳年老調,哪些是前輩學者較少觸及的部分。閱讀過程中,會有很多想法在腦海裡漂浮,抓取關鍵詞之時,要考慮「有人研究過嗎」、「研究得多深了」、「可能延伸的範圍」、「我要用什麼方法處理」、「我有能力處理嗎」、「相關資料能否取得」、「對這個問題有興趣嗎」、「有沒有參考價值」……等等狀況,當動機、方法、材料、問題都有了,題目也就依稀可見。



二、謀篇

有了明確的關鍵詞,等於有了「點」,把這些「點」連接起來的工作,就是謀篇。我的習慣是拿著筆在紙上塗鴉,例如把「矛盾」作為中心,往外可伸出「境界」、「用典」兩條線,但是這兩線並不是並列的詞彙,要靠「隔與不隔」為橋樑,在這些軸線之上,可延伸出很多「什麼是……」、「舉例」、「各家說法」等細節上的問題,姑且稱這個塗鴉做關係表,關係表到底要旁生多少枝節,必須依篇幅大小而定,對一兩萬字的單篇文章來說,通常衍生三個層次就很足夠了。而後按照關係表排定順序,設定各章各節字數,大綱就算完成。



三、思考點

對我而言,思考點並不完全等同於關鍵詞,還包括了線與線、段落與段落之間的承轉點,也就是例文中很多出現問號的地方,如「王國維何以提出反對用典隸事之說?」、「王國維真的完全反對代字嗎?」、「用典難道真的一無可取?」、「若真一無可取何以古人競相為之?」換句話說,思考點就是在論述過程中,不斷深入核心的一個個問題,每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一層思考,解決它,然後再問下一個問題。思考點就好像是文章的關節,沒有處理好,文章可能分解碎裂。



四、蒐集資料

我認為,找資料有兩種,全面式搜尋與定點搜尋,這是廣與深的差別。寫考證、研究概況調查、文獻整理等文章,當然需要鉅細靡遺地蒐羅資料,我曾經為了上百份參考資料而犯頭疼。討論王國維思想之前,我採取定點法搜尋資料,先在眾多文獻中,挑出大家之作,略去碩博士生練筆文,再將重複、相似的論述並比,選用較完整且學界較認同的論點。最後手邊資料自然不會多到讀不完了。



五、行文

有了綱要,等於有了骨架,行文就如同加添血肉,要多出一隻手一顆腦袋還真不容易。只是在行文之時,最好時時回顧,有時候一閃神,錯字贅詞口頭禪會不經意出現,隨時修改,比較省事。此外,行文時多回顧,有助前瞻,避免重複論述同一個子題,或者遺漏子題的情形。



六、瓶頸、因難

以上都說得很簡單,其實每一個環節都曾是困難,遇到瓶頸的時候,最好找同學、老師討論,不要怕點子被人偷走,就算同一個題目,兩個人寫出來也不盡相同。旁觀者清,有時同學輕描淡寫就打通我們的任督二脈,當然老師的經驗也是無窮寶庫,最怕躲起來自練武功,不小心走火入魔就糟了。



七、建議與其他

有時候把書丟掉,身上只留一張紙、一枝筆,更能激發思維敏感度。靈感稍縱即逝,不會存檔在書裡,隨時寫下關鍵詞彙,總有一天會用到!



(2006/3/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nnahegg 的頭像
    hannahegg

    hannah+egg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