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學期末報告寫作計畫
壹、 報告名稱:明清等韻圖所反映的正音傳播心理
貳、 研究動機
清.都四德《黃鍾通韻.序》:「一朝頓悟,徽即是律,絃即是音,……若蔡西山當日得被之於管絃,別為樂書,必更有大雅元音中和正律流傳,又何待今日予之鼓盪也。……尤望律呂碩儒管絃名士不惜清誨筆削,舛訛訂為樂書。」明清等韻學家撰作韻圖時,常附會許多語音之外的理論,如陰陽、五行、干支、卦象、時令、歷法、律呂等,此種韻圖,又多是為了呈顯等韻學家心目中之理想音系,即「正音」。等韻學家對語音、古韻書的認知與吸收,是其正音觀的基礎,為了將其思想傳播出去,必然在其製作之韻圖或者相關著作中,呈現其推廣之方法與目的,接受到宣傳,與傳播相涉,故欲以傳播之社會、心理等理論探究明清學者於韻圖中,如何傳遞其心目中之「正音」。
參、 研究方法
考察明清等韻學家所提出之「正音」說,試以傳播範疇中的認知與宣傳理論析之。
肆、 暫定大綱
一、 前言
二、 明清等韻圖中的「正音」
1. 重要韻圖
2. 等韻學家對「正音」理解之差異
三、 正音理念之傳播
1. 各家韻圖編撰特色與方法
2. 明清等韻學家「傳播心理」之比較
3. 「傳播心理」對「傳播效果」之影響
四、 結語
伍、 預期目標
能對明清等韻學家撰作韻圖之動機與目的有不同角度的思索。
陸、 參考資料
李奭學 2003 〈翻譯的政治──明末天主教聖徒傳記《聖若撒法始末》析論〉。東華大學:第一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研討會。
林淇瀁 2001 《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
何金蘭 1989 《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
周昌龍 2003 〈成一代之言,表當代之色──從《皇明十六家小品》看小品文的自我傳播意識〉。東華大學:第一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研討會。
耿振生 1992 《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柯慶明 2004 〈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一些論論思考〉,《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21。
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 孟淑華譯 1995 《傳播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