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孤」這個字,可以解釋為「失去父親」或「父母雙亡」,因為定義上的雙軌,有時候在閱讀古人生平時會有一點困擾。



例如大文豪韓愈,在馬其昶為他作的生平繫年中,第二條云:「三歲父仲卿卒」,可是下面的解釋卻為韓愈在三歲的時候父母雙亡。



這不是很奇怪嗎?為何爸爸過世可以推論父母雙亡呢?韓愈的母親為何沒有被正式紀錄?



連高中生都知道,韓愈三歲之後成為孤兒,然後由他的哥哥嫂嫂扶養長大。而他的哥哥大了他三十歲,所以當韓愈十三歲時,哥哥也過世了。



高中生也知道,韓愈為了姪兒十二郎之死,悲痛的無以自己,他是個感情豐富的人。其實不只如此,韓愈的文章中,可以找到他對於兄長、嫂子、姪兒、乳母等人的離開人世,每每痛不欲生,以血以淚噴灑出祭文與碑銘。對於他的父親,韓愈也是有所著墨。



可是,這樣重感情的人為何完全每有提過自己對生母的情感呢?從這裡至少可以猜想,他的父母應該不是同年或同時過世,否則,提到父親就非得提母親不可。



那麼他的母親哪裡去了?韓愈絕對不可能是石頭裡蹦出來的!那是孫猴子的專利!



胡適認為,韓愈的母親是因為死了丈夫不久後改嫁,離開了韓家。或者她很可能是個婢妾,所以韓愈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不便提及老媽的事蹟。



陳寅恪則說,「恐非婢妾改嫁」。陳雖反對胡適的看法,可是又語焉不詳,兩個人都沒有明確的證據。



根據大陸劉國盈之考訂,目前比較完整的說法是,韓愈的生母在他不滿兩個月就死去,很可能是生病或者生產不順利所致,不然也不必另請乳母。這多多少少也解釋了為何韓愈不同時提到父母之死的原因,也可同時解釋為何三歲「父親過世」且「父母雙亡」,原來他的母親早在父親過世之前就不在了。



另外,劉國盈也比較認同韓愈的母親是婢妾,所以韓愈以及他所有朋友的著作中,只要提到韓愈家世,都刻意迴避了韓母的部分,可見這是個普遍共識,如果是因為韓愈希望大家都不講,不太可能人人都做得到;但如果是社會風俗、社會地位的因素,無論韓愈的敵友都不提起韓母,就比較說得通。



關於婢妾的社會地位,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可是對韓愈來說,卻是個終生都不便啟口的人生缺點。從現在人的角度來看,其實也能夠理解。



這時候討論女性議題,似乎太嚴肅了,可是韓愈的母親為此連個姓氏都沒有保存下來,這不是個天大的冤情?



韓愈的媽媽哪兒去了?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原本不希望用這麼嚴肅的眼光去看,可是以目前所能得到的結論來看,也許,韓母死得早,或許對她來說是個好事。



如果,我是說如果韓母沒有早亡,韓愈因為其母的身世而感到自怨自艾,丟臉至極,他可能不會有成就,韓母也會因此更加不好過日子吧。這是個很糟的假設,但是有沒有可能呢?



韓愈的媽媽也許是很偉大很有節操的女人,可是所有關於她的線索,全部都斷了線。這不是韓愈的錯,這是大環境的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