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聲韻學的初期,語言學是必要的基礎,可是在過去略覽聲韻學書籍的過程中,總認為語概在聲韻學課程中所佔的比率要少些。「少些」二字,是針對本學期老師所給予的課程內容所下的字眼。簡言之,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接觸到中國聲韻學的內部,令我有點訝異。或許課程少是一個原因,我過去的學校規定聲韻學一學期是三學分,高師僅有二學分。另一個原因或許是老師要凸顯「聲韻學」的價值,不只是為了要了解古書而已,所以加入了許多比較新的概念。但是對我來說,畢竟這是門未曾修習過的學門(因不是國文系),雖對課程有點疑問,但目前還覺得滿有趣。我想,讓台下學生愛上聲韻,是老師的「陰謀」之一。



最近上課提到「方言」的問題,使我想到一個僑生的故事。有一個香港學生來台唸書,他很喜歡吃香蕉,可是他每次買香蕉一定會氣呼呼的回宿舍,並跟同學抱怨台灣人賣水果真吝嗇,為什麼都只肯賣一根給他。他的台灣同學覺得奇怪,就問他是怎麼跟老闆講,他說:「老闆,我要買一『斤』香蕉」老闆說:「你怎麼那麼奇怪,哪有人買一『根』香蕉!」說完就折了一根給他。聽到這裡,那位台灣同學終於了解癥結所在,原來,僑生把「一斤」唸成「一根」,老闆怎麼跟他溝通,永遠都是「一根」啊!在粵語中,「斤根同音」,僑生在使用不熟悉的國語時,當然會很自然的推理「國語也是斤根同音」,所以才買不到夢寐以求的「一斤」香蕉。



想到這個故事,繼續思考,聲韻學的道理其實就跟數學一樣,每天使用在生活中,可是學的人卻往往不能感受到樂趣。很多國外學者寫了類似「數學之美」這樣的書,用來引誘一般人進入數學世界。怎麼沒有人寫「中國聲韻學之美」來收異曲同工之妙?聲韻學與美學能不能結合呢?能不能跳脫學術範圍,單純審視其「簡單」、「當下」、「藝術」之美?到目前,根據我所學所見,認為,在聲韻學領域中,「佛陀拈花微笑」的開示者都不曉得在哪裡了,更何況是「會心而笑的摩訶迦葉」。當然,如果老師都可以扮演佛陀的角色,台下的學生必然人人都是摩訶迦葉,摩訶迦葉絕對不會只有一人!



說了那麼多,我的期待很簡單,能夠繼續喜愛聲韻學,就夠了。



2004/11/11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