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研究生,卻從未修過「語言學概論」與「聲韻學」。常有人問我是怎麼應付研究所入學考試,除了運氣好,想不到什麼可以回答。把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過的,自修死背下來的東西,拿到考場中胡亂拼湊剪貼還能拿到分數,難道不是運氣?



開始浸泡在國學領域後,才比較實際體會「小學」對研究經典的重要性,當遇上存疑的資料時,與其空泛地尋找二手資料,不如自己有洞悉真相的能力。當然國學不是科學,文本還是研究佐證的最大依據,可是日漸融入科學材料的文字學、聲韻學如果能成為自己唾手可得的工具,想必在研讀古籍的過程中,更能得心應手。



對於聲韻學這門課,打從入學開始,我便投以戒慎恐懼的態度,本想全心投入,囿於碩班課程繁瑣無垠,最後只好眾「科」平等,難以給予特別關注了,一憾。



上課至今,老師講課輕鬆有趣,回家要閱讀的資料便沒那麼輕鬆。老師一直強調學習聲韻學不要有壓力,可是我覺得壓力才是動力,各人價值觀不同吧,有些人一放鬆就很難重新振作,恐怕我就是這樣。



初次修習老師的課,特別在意老師上課方式。就教學而言,老師應當是扮演提供「鷹架」的角色,協助學生「建構」知識,鷹架與建構方式都可以隨時變通,這是很基礎的教育理論。可是我覺得,老師在課堂上花了太多時間「確定同學沒有忘記過去所學」,這是一個檢查鷹架的動作,不是一個實際的建構過程,對於新來乍到的我,完全沒有意義。滿心期待老師可以重新強調過去所講述過的重點,提綱挈領即可,所花的時間,應該與「檢查鷹架」差不了多少時間。相信不只是我,大學部的學弟妹們一定也會受益良多。



最喜歡老師不落俗套的舉例說明,以及時常提供好書資訊。我在極度沈迷的情況下讀完《達文西密碼》,期盼往後研讀聲韻學的過程中,也能獲得同樣的悸動。



(寫於2004/10/14)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