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民、楊亦鳴:〈《音韻逢源》氐畢胃三母的性質〉,《語言文字學》,2004第11期,頁84-92。



本文從滿漢對譯的角度來考察《音韻逢源》「氐、胃、畢」三母的性質及其關系,從而證明《音韻逢源》設立「氐、胃、畢」三母是為了解決滿漢翻譯中的困難而實施的一項人為舉措。



《音韻逢源》,裕恩撰,成於1840年,是一本同音字譜式的韻圖。該書反映清代後期北京音系的基本面貌,是研究北京語音史的重要材料之一。其最大特點是每一個音類都有滿文標音,這為《音韻逢源》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據《音韻逢源目錄》所示,《音韻逢源》有聲母21個,裕恩用廿八宿中的廿一宿來代表這廿一個聲母,聲母都有滿文標音。本論作者並製表指出,氐、胃、畢表三個特殊聲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皆為零聲母。



本文著重「氐、胃、畢」三母的中古音來源,理出源頭,有利解決許多問題。作者於此整理出橫跨四頁之表格,統計得知,除了戌部之外,氐母基本上來自中古「疑母」,胃母基本上來自中古「影母」、「云母」和「余母」。畢母的列字都是來源於中古「微母」。從《音韻逢源》的表現,中古疑母、微母在此書音系中還是兩個獨立的聲母。



以下再對三母性質作一分析,表明從漢語單一角度考察《音韻逢源》的內部音系結構只能說明「氐、畢、胃」是三個獨立聲母。此外,由於實際上「畢母」已經和「影母」合流,為了區別這兩個聲母,裕恩採用滿語音系的特點,直接將「畢母」翻譯成[v]。如此,不但三母可區隔開來,也凸顯出本書的價值。再者,《音韻逢源》的聲母系統是完全合乎北京話語音系統的,故而有的學者說,清代中期以後的音系應以裕恩的《音韻逢源》為代表。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