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切韻正音經緯圖》語音演變分析〉,《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1:2,2004.3,頁123-125。



《切韻正音經緯圖》是清康熙年間昆明僧人宗常所編撰的韻圖,現存於《雲南叢書》。本書反映宗常對「隨方語異,音韻差殊」的不滿,而追求中韻的理想。所謂中韻,實際是指流傳於中原一帶的語音,宗常編撰此圖,顯然是為了便於大家學習中韻,但他這個韻圖並不是簡單地表現中韻的聲韻調,還保留不少古代語音的框架,他將二者對應編成此圖,為今人探討注音演變提供了線索。



首先來看韻母的演變,《切韻正音經緯圖》共列十三圖,每圖列四韻,共五十二韻,實際只有三十六個韻母,另十六為附韻。附韻韻母與三十六韻母同,造成這種現象之因是宗常在製圖時將二○六韻全部展開,然後用中韻一讀,實際只有三十六個韻母。古音二○六韻有許多需要合併,但宗常並不把它們合併起來,而是將古韻一一與中韻對照,選定一個韻作為韻母的代表韻。這部分,李國華有充分說明。



次論聲母的演變,最突出的是知、照兩組合流,疑喻合一,泥孃合一。重母互音說:「知、照、非、敷遞互通,泥、孃、穿、徹用時同,澄、林、疑、喻相連屬,六母交參一處窮。」對於知照合流,除了此處說明外,圖中並不將二者合於一處,而是採用分而列之辦法,把知組置於圖末,遵照宋元等韻學精照共居一欄的方法處理。這樣,知組字的出現僅僅是保留其反切,以解「切字形聲無憑」之難,精照不分列,另一個原因乃是南音的影響。



遺憾的是,此韻圖不是純粹的口語語音實錄,既有古音,又有今音,且古音多於今音,如聲母全濁不清化,聲調平不分陰陽,濁上不變去等,就不可能提供更多語音演變的材料。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