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彬:〈中國古代語音研究的興起與反切法和四聲說的產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5:1,2004.1,頁262-266。



本文是中國古代語言學史系列論文之一,主要介紹中國古代的語音研究如何興起,及反切的發明和四聲的發現,並論證反切與四聲對中國音韻學的重大影響。



西漢以前,中國未有專門對語音方面的研究,人們對語音的注意,是從注音方法的改變開始的。漢末反切的發明,帶領了語音研究正式興起,至於反切是如何產生,歷史上有三種說法:一、起源於西漢末年,如《顏氏家訓.音辭篇》之論。二、認為「反切之學,自西域入於中國,至齊梁間盛行」,陳振孫、姚鼐支持此說。三、反切不但不出於西域,而且也不出自漢末,早在周秦時代就已有了,持這觀點者以顧炎武、俞正燮為代表。總之,目前一般相信,反切最早產生於漢末,盛行於魏以後,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最久的注音法。



聲調,是漢藏語系語言特點之一,也稱字調,主要由一個音節內部的音高變化構成。古代對漢語聲調是有所覺察的,否則在譬況用語中,不會有長言、短言、急言、緩言之分。但四聲為何直至齊梁間才被發現?有人認為與當時佛教盛行「轉讀」佛經有關。至於四聲之前的「五音」或「五聲」與四聲的分別為何?歷來都沒搞清楚,意見分歧很大,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五音」就是「四聲」,代表人物是北齊李季節。

二、「五音」是五個聲調,代表人物乃近代王國維。



作者認為,「五音」應為「五個聲調」,因為在漢末之前的上古語音中,可能本來就有五個聲調,如《禮記》中以「君臣民事物」來代表五聲,而沈約也有類似說法。作者最後結云,「四聲」和「五聲」都是特定時期漢語聲調的歸納和反映,「五聲」系統是「上古聲調」,而「四聲」則代表了「中古聲調」。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