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是「海洋歷史與文化前瞻性研究討論會」,會中沒有講評人,規模也不是很大,而且會議極為平和,只有談笑沒有批評。按照便當數量來估,發表、主持加上我這種閒雜人等,約有五十人參加。有趣的是,發表人大部分赫赫有來頭。也不必在這裡點名了。

以海洋為主題的大型研究計畫已經發展幾年的時間了,南部幾所大學也陸續辦了幾次研討會,這種跨領域、跨文化的綜合型計畫慢慢也成為趨勢了吧。德國海德堡大學做東亞跨文化研究應該比台灣要早,我看到日本東洋學界也慢慢往這個方向轉移;美國的話我不知道,但恐怕早已開始。只是海德堡的計畫隱約是配合學程發展的,學生們也能以工讀生、助理或者寫論文的方式來參與這個計畫,在中山,老師們在玩的海洋計畫好離學生好遠好遠,至少在我的系上,寫海洋文學畢業的屈指可數,而且跟大型研究計畫不見得有關係。

在台灣,研究漢學畢竟還是以專業養成為主,長遠看來優點還是多的。但是,我總覺得老師們如果能主動讓學生參與他們正在進行的研究,一來學生會極有參與感,二來可收潛移默化之效,看老師怎麼研究,自己就怎麼學習。另外,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視野,學生學了專業知識但不會找題目、找材料,總是枉然,隨著老師的眼光看世界,慢慢就可以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這也只是我的想法,基本上本人也不太喜歡奉命行事,但老師們對我太放心了,偶爾讓我感到孤獨。有時聽到老師要我快去讀書,提升某方面能力,心裡是很開心的。

我大概是會場裡最年輕的幾位客人,看到有些非相關領域的長輩大老遠來聽講,想必是跨文化、歷史的研究能夠感動人。如果可以,我也打算慢慢轉到跨文化的研究去。目前恐怕還只是說大話,但看到那麼多白髮蒼蒼的人坐在我旁邊,比起他們,我的時間還很充裕。

逛逛研討會,遠眺粼粼海,世界還很遼闊。



(令人眷戀的讀書場域,我在佛萊堡的書桌)
my desk in Freibur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