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評意見
會議名稱:高師大第十五屆所友研討會
會議時間:2008/5/31 (Sat.)
討論篇章:陳**〈《青郊雜著》之反切研究──以東韻為例〉
討論人:曾** hannahegg@hotmail.com
 
很高興能回到母校來參與這場盛會,我覺得這一篇更應該讓王松木老師來評,因為老師也曾投注心力在相關的問題上,所以我在這裡只是提出讀完**這篇文章之後的一些心得。這篇論文取材得宜,《青郊雜著》的聲母設計可說是一種「有意識」的「聲介合母」,介音雖歸入聲母了,卻沒有完全從韻母中排除,所以我們預期該書中的反切現象可能與其他性質韻圖的反切特性不同,所以在等韻中是個能做且有趣的題目。
 
但是在論文的實際操作上,有幾點應當要提出來討論:
1 題目:本文題為〈《青郊雜著》之反切研究──以東韻為例〉,實際是個大題小做的文章,既然要以某個韻來探討反切之全貌,如能以5庚、7真、8元為例會更好,因為這三韻都符合「四科俱全」的條件,其聲母(聲介合母)數也較近於67(or 74),取東韻為例,只能討論聲母與合口(重)韻及撮口(次重)韻的拼合情形,開與齊的部分必然被忽略。
 
2 論文架構:論文全篇有18頁,扣除摘要、結論、參考書目,說明桑紹良語音理論的部分占了8頁,真正討論反切情形的僅有5頁,題目既然要討論反切,就要以反切為重,深入分析為是。雖然為《青郊雜著》立論的學者不算多,但介紹性的文章已經不缺,所以說明語音理論的那8頁應該簡要為之即可,以免失焦。
 
3 內容:
(1) 若能整理出「音韻拼合表」會更好,本文有〈刱立一十八部七十四母縱橫圖〉,
只要為該圖加上擬音即可,沒有利用該圖,至為可惜。例如把東韻例出:

表一:〈刱立一十八部七十四母縱橫圖〉的東韻(略)
 
表二:韻圖中實際拼合情形(略)
         是否顎化?      無字理由?        聲母是從哪些中古併成?   是否顎化?  為何洪音有字?細音無
表一表二比較後,發現有出入。又,入聲的分化是逆流還是弱化造成?
(2)如果整理過東韻的所有入聲字,並查出其中古音韻地位,就能看出以下幾點:
 a 就算是聲介合音,下字的選用還是會考量了介音,但是有些字同出於細音圖與洪音圖中,所以造成了些許拼切的混亂。但,卻反映了收字層次有別。
 b 入聲p,t,k 已經弱化為喉塞音或某個短促的收音,因為有混入江、遇、咸攝之字。
 c 重科幾為中古一等,次重科幾為中古三等,濁入字之聲母幾為中古濁聲母或鼻音聲母,清入幾為中古清聲母,如此清析的界線表示桑氏違反了他自己設立「濁字入清」的條例,也刻意忽略語音演變的事實,所以他的入聲分陰陽是人為的,不是真實語言的展現。有的學者認為是在某個時期的河南方音中曾有入聲分陰陽的情形,但其他二本韻圖都是在桑氏之後,或許是受到《青郊雜著》的影響也不一定,因為桑氏在當地為世家大族,為其刊刻本書的又是當時縣令桑學夔,有一定的影響力。
 
4 引文、注解與書目:雖然徵稿格式有限制,引文與註解時盡量仍以語言學類之書寫習慣為佳。至於參考書目的第1、6項沒有注完整(參原論文),而且若為古書,版本要注。
 
5 以下為小問題,或可不提。
(1)p3中的5點反切目標,須交待誰提出的,1-3耿振生提過,4麥耘提過,有些王松木老師也提過,無論如何都不是桑紹良提的,是引用誰的呢?
(2)引號要統一,如p4第二段引文用了大陸的引文,正文中卻是用臺灣的引文。
(3)若要寫「我認為……」就要有證據。如p4最下一句。
(4)p5提到《中原音韻》的四呼,事實上四呼是後人整理《中原》才發現這隱藏的概念,真是的四呼是到了明末清初才提出來的。
(5)p10開始逐頁勘誤。(雖然已經發表了~~)
(6)對取音定法與活法的了解稍誤。
(7)不少錯字,尤其是「音」和「因」。
(8)結論一定要把正文的成果再行列舉一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