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結論」範例

※討論篇章:

簡錦松:〈現地研究對詩篇詮釋的積極作用〉(《唐詩現地研究》第四章,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頁223-260。)

※大綱:

一、前言 p225

二、〈柴門〉詩的古注與不可能的航程 p226

三、到現地去確認詩篇的方位 p239

四、真實的價值——從水稻辨識東屯 p245

五、結論 p259

※前言與結論

一、篇幅

(一)前言:1.5頁/36頁=1/24(大致符合)

(二)結論:0.75頁/36頁=1/48(大致符合)

 

二、前言的內容 p225-226

段落

大     要

寫法

1

現地研究不同於田野調查。

大範圍

小範圍

2

狹義的現地研究。

3

廣義的現地研究。

4

簡介以現地研究方法所累積的研究成果。

5

本文所採用的方法步驟。

怎麼做

6

其他說明。

其他

Q1: 關於論文中的相關說明,若須於正文之前表述之,是否如本篇之格式,置於前言之末即可?

Q2: 前言中並沒有說明正文的章節安排,是否加以說明會使前言更為清楚?

 

三、結論與正文的呼應 p259-260

段落

    

與正文的呼應

1

現地研究是取得精確詮釋素材的研究方法

 

2

說明本文以現地研究方法詮釋詩篇的實例,分別以〈柴門〉、〈晚晴吳郎見過北舍〉、〈醉為馬墜群公攜酒來看〉三詩之新解,來修正前人之疏誤,並呼應正文三節。

第二節:北宋以來以梅溪河為杜甫的瀼水,使「瀼西」被誤指為奉節老城à本節證「瀼西草堂」應在東瀼水西岸。

第三節:以現地研究方法可正確找出詩人所描述的情況,正確解讀詩篇。

第四節:兩個堅持1. 符合作者原詩的敘述內容;2. 符合現地的自然實境。

3

期許

 

Q3: 若是有單一詩篇作為證據或對象,是否也可以地形、水文、星辰、詩句等角度來進行現地討論?圍繞同一首詩來討論,是否會有循環論證而證據不足的嫌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