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0.hannahegg選詩 (4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灣最早出現的新詩,是追風(謝春木)以日文創作於1923.5,發表於1924.4.10出版《臺灣》雜誌上的《詩的模仿》。但還不是很道地的新詩。1926.11《臺灣民報》發動了一次徵集白話詩的活動,共得作品五十首。歷史意義大於作品成果。1930年,張我軍出版了台灣詩壇的處女詩集《亂都之戀》,而這段時期(1923~1945),也可概括認定為台灣新詩的萌芽期。特點為:一、思想充實而藝術較粗糙;二、形式活潑,因框架未成形;三、語言樸實。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常人不大會去想到台灣文學的歷史與鄭成功有關,明鄭時期重用渡海來台的沈光文在台南善化倡授詩文,於是台灣文教大興。清朝以後,台灣的文化更加發達,其間更出了三位翰林,四十一位進士,詩運昌隆,不過此時的詩是指古詩而言。日據時期,由於受到日本文化打壓,講日語穿和服等等文化侵略之下,傳統文學走向衰微之路。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5年的五四運動,是我國新文學運動的發端,也影響了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開始。事實上,中國新文學的發展具有兩岸一致性。五四之後,由於台海兩地都陷入民族危機意識之中,於是在當時東京的中國留學生,成立了許多組織與刊物,辦起報紙雜誌,作為兩岸學生交流的方式之一。也為台灣培養了許多發難的詩人。例如張我軍、賴和、吳濁流等。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新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迄今有不少爭議。一般來說,是在1923~1924之間,而新詩發展到今天,大致上也被區分為四個時期。無論怎麼分,都不脫「發源=>過渡(融合)=>西化(現代化)=>回歸」這個脈絡。臺灣和大陸學者多在年代的分野上產生歧見,其實對讀者來說,並不是個重要的問題。人們總是注意新詩的藝術性,很少會去思考其歷史。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把業餘作手也算在內,國內的詩人要以「萬」為單位來計。光是瞧瞧那些出版過詩集,比較著名的詩人就達數百人。台灣人寫詩愛詩是有淵源的,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詩的民族,台灣人承繼中華文統,自然不落人後。另外,台灣詩人的群體意識與奉獻精神,使得「詩」能夠在動盪的時代中,棲身並活躍於詩社與詩刊之中。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詩」是現代文學中,包含作者主觀感受與主觀創造最豐富的文體,台灣目前使用的官方名稱是「現代詩」,坊間也有使用白話詩的。正式使用時,當然是以官方定義最不具有爭議性。台灣的新詩發展,在整個華人世界中,居於領頭地位。就歷史發展而言,台灣的新詩分階段受到了日本文化、本土意識以及西洋理論的重大影響。














-----

hannahe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